惊蛰喊新茶
春雷乍动,点破冬心,惊蛰节令就要到了。
此时,万木醒来簌簌扎根,岩上苔藓捕捉着南风的温润,北风过境时枯死的山花已化作泥肥,草木的宿根儿却蠕蠕伸展开行走的脚丫。惊蛰过,茶脱壳。茶树,似乎只等着那一声春雷。
惊蛰喊茶,古老的茶事,千年的习俗。古人震天击鼓,以雄健激越的鼓声、以虔诚敬畏的姿态向大自然发出邀请:醒来吧,大山!醒来吧,草木!醒来吧,茶芽!鼓声穿云裂帛,惊天动地;喊声,悠长恳切,动人心扉。
关于喊茶,有史料载:“前朝着令,每岁惊蛰日,有司为文致祭,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宋人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也描述了惊蛰喊山之盛况:“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
寂静山间,忽响起人声、鼓声,像那“轰隆隆”春雷,饱含粗放与细腻、精巧与拙朴、沉静与热烈、高昂与低沉,直喊出枚枚小芽芽,喊出遍野青郁郁……
喊茶的喊,是呼唤,是叫醒,是催促,有情殷殷、意切切的味道。茶,可以像酣睡的人被喊醒;喊茶者,也笃信茶会被喊醒。不赶前,不错后,时间就在惊蛰日。尊重天地自然生命之规律,气息匀畅,内心笃定。这是多么动人的天人合一。
我敬重这种神秘而朴实的仪式感,也参与过太行深处的“惊蛰喊茶”。自古不产茶的赵州,却是禅茶的始发地。2012年南茶北移成功的东篱茶园,弥补了“禅茶”之地的缺憾,也复活了“喊茶”这一古老的仪式。
惊蛰时分的太行,一派疏朗、萧然。草木瘦着,水流瘦着,倒衬得山上巨大的岩石肥了;灰青色的黎明里,红灯笼燃在门头,圆圆的暖色。
茶堂里,红烛高烧,鞭炮三响,园主人依次向观音菩萨、草木神句芒、茶神陆羽,供灯、供香、供茶、供花、供果,随着庄重的主持号令,他们供奉,跪拜,肃穆而虔敬。念诵祭文罢,焚烧。之后,“嗵”,一记鼓槌,鞭炮齐鸣,鼓声喧天。一声悠长的“茶——发——芽”回荡四野……
喊茶的队伍,起身了!龙蛇逶迤,上田埂,入茶棚,口里切切呼唤:“惊蛰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发。茶——发——芽!”
这高雅的喊茶辞,来自北宋欧阳修的诗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茶棚里,昔年的茶绿,犹在;地面的草绿,新发。空气中,弥漫着慵懒的青气、睡茶的幽香。它们像娇憨的儿女,明明已被父母唤醒:“起床了,起床了!”可是还要眯着眼睛假寐。我们一遍一遍热切地喊。把迷路的根唤回,把打盹的枝喊醒,把藏着的芽孢喊出来!
喊茶的同时,何尝不是喊醒自己呀:喊醒浮躁,喊醒麻木,喊醒灵魂的走失……
绕园三匝,仪式完毕。人们坐下来喝茶。木柴取火,泉水冲泡,茶呢,来自眼前一方一方的茶田。喝了桐花雪芽,又喝桐花红。前者凝绿融融,嫩,清,高远;后者,绯红,轻暖,滋味醇厚。南茶的秀逸之外,多了深醇,厚朴,这多出去的一味,就是风土个性吧。
一杯茶喝淡,阳光照进来,照着我春天的容颜。再瞧窗外山水,抹了点明艳,更显年轻之态。于是,就想着,这样好的时光!此时无论在做什么,都能听见茶树萌发,听见马蹄轻疾的早春,迤逦走过。
想那一垄垄鲜茶应了我们的呼唤,正脱掉越冬的外衣,含蓄饱满,缓缓喷发在枝头,生命又回到一个新的开端。
春雷惊醒沉睡的昆虫,大鼓唤醒未脱壳的茶芽。春雷、春鼓,春天的号令,唤起的不仅仅是大自然,更是我们的心灵。
□苦茶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