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之美
春节过后,繁华和热闹渐渐地淡去,生活复归宁静和自然。因为还没到上班的时候,因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看书,偶尔也看看电视、刷刷抖音、关注一下微信。
沉浸在没有工作压力的生活里,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春节后的一天,我吃过早饭,就在书房里忙碌起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抬起酸涩的眼睛,发现窗外阳光正好。于是站起身,摇动几下已经酸麻的腰身和颈部,走出家门,沿着新修的柏油村路,迎着乍暖还寒的微风,漫不经心地向村外走去。
已是立春后的天气,气温回升得明显,风儿吹到脸上也没有了刺骨的感觉。春节前刚下过一场大雪,空气中还洋溢着湿润的气息,虽然路面上还有一些潮湿,但目之所及,雪的踪影已经荡然无存了。
路上也有三五村民雅兴十足地在路上徘徊。我不打算和他们“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倒不是我多么高傲,而是我想一个人走走。过了村西的石桥,我有意地下了大路,拐进了河边一条幽僻的机耕路。路上有一些湿滑,我只好小心翼翼地闪转腾挪。
河边杂草很多,它们有的匍匐,有的屈身,当然更有一部分是站立的。其中芦苇最多,面容相同的苍白枯黄。
我一直喜欢芦苇。原因也许与小时候读过的《诗经》有关。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诗经》时,就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所折服,于是和《诗经》一见钟情。
一边走着,一边看着,居然在河边背阴的乱草中,发现一些斑斑驳驳的雪隐藏在河边背阳的长草间。起初,还以为看错了,待验明正身后,我不禁感叹起来。那场雪已降了将近半月,原以为她的踪迹无处可寻,不想竟在这不起眼的地方,雪的美仍然顽强地保留下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如此,雪其实也这样。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到河边那美丽的存在,对这句话甚是认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也有认识不清的时候。
去年暑假里,我骑着电动车去镇里理发,在半路上,忽见一辆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卷起的尘土,让我不由自主地朝路的另一边退去。当时,很为骑车人担心:马路上,人多车多,车速那么快,岂不容易出事!正胡思乱想着,前面的摩托车突然在距我十几米处拐了过来,友好地挡在我面前,坐在车上的两个青年善意地向我微笑着。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一声极其舒心的“老师好”从对面传来。原来骑车的是我以前的两个学生。我急忙回应,两个学生嘘寒问暖,和我亲热得不得了。顿时,一种激动、一种快乐,甚至有一种感激,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我想幸福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让我不安的是,这两个学生在中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一直被我当成坏学生的典型,经常遭到我的批评教育。在我的好孩子“名单”里,没有他们多少信息。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内疚。
美好的东西常常隐藏在人们不易发现的地方,而我们却恰恰缺少发现的慧眼。他们就像那洁白的残雪,虽遭受压抑,虽不被人重视,虽历经坎坷,但仍不失去他们的美丽,仍保持他们的纯真,仍坚守着他们的品格。
我们经常用习惯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品评他人,往往还自认为正确。比如老师,总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喜欢听话的学生,而对那些有点个性的、敢于对老师的意见提出异议的学生,都印象不佳。现在看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一个学生的好与不好,评价的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的。他们的美也许就蕴藏在让你不易察觉的地方,在你漫不经心的疏忽下。
生活中有多少美丽没被发现,有多少纯真被人扭曲,有多少善良无人问津。肯定不会少。
希望我们都能关注自然界中残雪的美,都能保护我们生活中那常被别人忽略的善良,纯洁,还有那份感动。
残雪,如此让人心动……
□张升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