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云灯
撵云灯,是乡下过年时一个参与性很强的娱乐活动。
腊月到了,年味儿渐浓,伙伴们便商议着要赛云灯。旧时乡下,云灯是没处买的。要想放云灯,只能自己动手糊。
伙伴们便去寻找糊云灯的材料。材料大致分为几个部分:白纸、铁丝、竹篾、棉布团。这几种材料中,白纸、铁丝、灯焾,都好弄,最难弄的就是竹篾了。平原上的村庄,竹林很少。因此,要想做云灯,要想办法跑到几里外甚至是十里外有竹林的村庄里去“弄”。说是“弄”而不是“买”,实在是因为伙伴们囊中羞涩。这就要嘴皮子好的半大小伙子去说服人家,让人家赠送几根青竹。对于这样的要求,竹园主人开头总是很慷慨的,因为一根青竹竿也不值钱。但是后来越近春节,做云灯的越多,竹园主人就承受不住了,便会采取卖的方式。有钱的好说,没钱的只好想办法“弄”了。“弄”竹竿的时候,晚上绝对不行,竹园的主人也不傻,竹园就在房前屋后,只要有一点儿动静,主人出来咳嗽一声,就能把“弄”竹竿的伙伴吓得望风而逃。因此,聪明的年轻人一般采取在凌晨天快亮的时候,这时候夜深人静,潜到竹园里“弄”上两根就跑,绝不恋战。
青青的竹竿“弄”来了,手巧的人立即剖篾。剖成细细的篾子之后,再用面粉打成一碗浓浓的糨糊,然后带上铁丝,白纸,找到村里面直径一两米的一个石磙,就可以扎云灯了。先把石磙竖起来,三条竹篾围着石磙的上中下部分绕起来,扎成三个圆环。再用两条竹篾呈十字状从石磙顶部均匀地把三个圆环连接起来,竹篾就成了一个圆桶状。然后,就把白纸围在竹筒上,用糨糊把它粘牢。晾干之后,把它从石磙上取下来,在底部的口上呈十字形攀上两根铁丝。下面吊上一只煤油浸透的破鞋底作灯焾——那时候的鞋底是棉布的千层底,吸油得很——一个漂亮的云灯就做成了。
伙伴们便欢呼雀跃,嗷嗷地叫着呼朋引伴,到村外去放云灯。此时,四野一片漆黑,大家来到村外一片空旷的地方聚拢来。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在坑里放上一堆麦穰。放云灯的时候,先把坑里的麦穰点燃,然后由三四个人抓住云灯的底部,把云灯轻轻地扣在火堆上,而且要摁住不放。这时,地上的火堆就会引燃云灯底部的油鞋底,并产生大量的热气。云灯在热气的冲击里开始膨胀。等到感觉到明显胀手的时候,齐声喊个“一、二、三!”抓住云灯的几只手同时松开。云灯便在伙伴们的欢叫声中“呼”地一下直线上升,然后随着当时的风向,向伙伴们预定的方向飞快地飘去。这时候,野地里一片欢叫:“撵云灯了……”而这时候,云灯却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那一闪一闪的火光,在无边的暗夜里很快就化作天上的一颗星星,似乎还在快乐地眨着眼睛。
云灯穿村越河,一路高飞,直到灯油燃尽,才会慢慢地下降,下降,然后落到地面。这时候,撵云灯的伙伴们会发现,云灯下面竟然不止一路人马,相邻村庄的年轻人也不约而至。谁先到达云灯的落点,谁就笑得特别开心。关系好的,会把云灯还给云灯的主人。关系不好的,立即成为云灯的新主人。回到家里,把跌破的云灯粘补一下,再换上一只灯焾。于是,隔不多久,云灯又高高地飘飞起来,飞成一道流动的风景。
因为不止一个村庄放云灯,过了祭灶,天上的云灯便如一颗颗低飞的流星,红彤彤的,为寒冷的冬夜增添了一份喜气。在这浓浓的喜气里迎来浓浓的中国年,直到正月十五,在明亮的月光里汇成欢乐的灯海……
□邵健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