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幸福梦”
精致小巧的摩托车,创意逼真的梨树王,活灵活现的麒麟和中国龙……近日,笔者来到砀山县朱楼镇陈寨村,在菊姐残疾人手工坊看到展柜里摆满精美的手工编织品。
“这些作品都是出自残疾人之手。他们虽身体残疾,但心灵手巧,聪明能干!”手工坊负责人杨秋菊说。
1978年出生的杨秋菊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丈夫曾经因病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秋菊接触到手工编织,并学会了氧化铝手工编织技术。她晚上加班编织各种工艺品,白天到街上摆地摊销售,生活逐渐好转。自家日子越来越好后,杨秋菊暗下决心,要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
2015年,杨秋菊在陈寨村成立了砀山县菊姐残疾人手工坊,专门招收残疾人做手工编织,并手把手传授技艺。
很多残疾人行走不便,杨秋菊将他们接到家里,为他们做午饭。手工坊利润微薄,她却毫无怨言。
“我创办残疾人手工坊,就是想让他们学会一门手艺,不出远门就能务工挣钱。”杨秋菊说,为了让残疾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她将喜欢音乐的残疾员工组织起来,成立残疾人艺术团,编排文艺节目。
胡红星肢体重度残疾,原先靠着低保金生活。进入残疾人手工坊后,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他成为手工坊的“明星”,吸引了同在手工坊工作的朱欢欢。在杨秋菊的撮合下,两人建立起小家庭,生育了一双女儿。“手工坊不但给了我工作,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胡红星感激道。
多年来,杨秋菊先后带动100多人在手工坊里就业脱贫,很多残疾人脱贫后,还走上了创业路。
菊姐残疾人手工坊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脱贫致富示范基地”。手工坊的氧化铝手工编织项目获得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100强、东部赛区最佳公益奖。杨秋菊也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李艳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