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汴水流韵  > 正文

最忆过年做豆腐

2024-01-29 16:58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皖北,出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每年一过小年,做豆腐的事就摆上了日程。豆腐做早了不行,天气不太冷的话,放不到过年就坏了,所以年前五六天做,正好。

做豆腐,往往是几家人一起,相互帮衬。轮到谁家做,谁家头天晚上就早早浸泡黄豆。浸泡黄豆,房间要保暖,要给水加点热,泡12小时左右,黄豆发到小指肚那么大就行了。

第二天一大早,妇女们早早集中起来,清洗石磨,收拾桶盆,架起磨担钩(拉石磨用的架子),支好摇架,撑上纱布兜,在下面摆上水缸。谈笑声中,石磨“咕噜噜”转了起来,发胀的黄豆从石磨上方的圆孔投进去,慢慢变成乳白色的豆浆,带着白色泡沫,从两扇石磨中间冒出来。随着石磨不停地转动,磨出的浆汁越来越多,泡沫也一点点积多,积厚,成不规则的一团,粘在青石磨上缓缓向下蠕动,像老爷爷的白胡子,最后随着豆浆,从石磨下方圆盘凹口处,流进下边的水桶。

人多好做事,不一会工夫,豆浆磨完了,摇架和纱布兜闪亮登场。大家配合默契,有人用盆将豆浆倒入布兜中,有人有节律地晃动着摇架,既不能让豆浆溢出,也不能让它过滤得太慢。布兜内的豆渣像一个白雪球滚来滚去,不时要冲点清水,让浆渣充分过滤分离,防止包浆。那乳白色的汁液,穿过纱布眼汩汩地流到大缸里。一番操作下来,纱布兜里就只剩一些灰白色的豆渣,底下的大缸里,则是满满的干净豆浆。

那边负责生火的人也准备好了。将豆浆用大瓢舀进大铁锅,接下来就是加柴,慢慢煮沸。这个过程要不停搅动,防止豆浆糊底,直到把豆浆熬熟。翻滚的豆浆香甜四溢,从厨房飘到堂屋,整个屋子弥漫着芳香沁鼻的气息,那气息绕梁后跑到户外,和其他人家里飘出的豆浆香味融合在一起。顿时,整个村庄都被香气包裹。

点卤水是做好豆腐的关键。待豆浆欲开未开之际,用大瓢舀起事先准备好的卤水,小心翼翼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注入铁锅,一遍,又一遍。锅里的豆浆先是变得浑浊,慢慢就有了凝固物,凝固物越来越多,越凝越大,像一朵朵洁白的云,这就是豆腐花了,也叫豆腐脑。如是反复,等浆水和豆腐花完全分离,浆水清澈见底,做豆腐的过程就基本完成。

早有人摆好了包箱和纱布(也叫滤布),热腾腾、嫩悠悠的豆腐花带着浓浓的雾气,被倒在包箱的纱布上。搅拌、扒匀,合上滤布,盖上木板,压上石头。哗哗的流水声响起,一种被称作“浆水”的微黄色液体,透过纱布眼,从包箱缝隙不停地往外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挤后,搬去包箱上的石头,重新洗洗手,揭开层层包裹的纱布,哇!呈现在眼前的是白嫩的豆腐,颤悠悠清香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手工做豆腐是繁琐的,但村里人年年如此,乐此不疲。那种相互帮扶的热忱,那种相互配合的默契,为浓浓的年味添加了暖暖的温度。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虽然电气化代替了当年的手工制作,可是,那鲜香的味道、热闹的新年氛围永远无法代替。好想回到小时候,再去领略一次那热气腾腾的场面。

刘文礼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