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过年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皖北,出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每年一过小年,做豆腐的事就摆上了日程。豆腐做早了不行,天气不太冷的话,放不到过年就坏了,所以年前五六天做,正好。
做豆腐,往往是几家人一起,相互帮衬。轮到谁家做,谁家头天晚上就早早浸泡黄豆。浸泡黄豆,房间要保暖,要给水加点热,泡12小时左右,黄豆发到小指肚那么大就行了。
第二天一大早,妇女们早早集中起来,清洗石磨,收拾桶盆,架起磨担钩(拉石磨用的架子),支好摇架,撑上纱布兜,在下面摆上水缸。谈笑声中,石磨“咕噜噜”转了起来,发胀的黄豆从石磨上方的圆孔投进去,慢慢变成乳白色的豆浆,带着白色泡沫,从两扇石磨中间冒出来。随着石磨不停地转动,磨出的浆汁越来越多,泡沫也一点点积多,积厚,成不规则的一团,粘在青石磨上缓缓向下蠕动,像老爷爷的白胡子,最后随着豆浆,从石磨下方圆盘凹口处,流进下边的水桶。
人多好做事,不一会工夫,豆浆磨完了,摇架和纱布兜闪亮登场。大家配合默契,有人用盆将豆浆倒入布兜中,有人有节律地晃动着摇架,既不能让豆浆溢出,也不能让它过滤得太慢。布兜内的豆渣像一个白雪球滚来滚去,不时要冲点清水,让浆渣充分过滤分离,防止包浆。那乳白色的汁液,穿过纱布眼汩汩地流到大缸里。一番操作下来,纱布兜里就只剩一些灰白色的豆渣,底下的大缸里,则是满满的干净豆浆。
那边负责生火的人也准备好了。将豆浆用大瓢舀进大铁锅,接下来就是加柴,慢慢煮沸。这个过程要不停搅动,防止豆浆糊底,直到把豆浆熬熟。翻滚的豆浆香甜四溢,从厨房飘到堂屋,整个屋子弥漫着芳香沁鼻的气息,那气息绕梁后跑到户外,和其他人家里飘出的豆浆香味融合在一起。顿时,整个村庄都被香气包裹。
点卤水是做好豆腐的关键。待豆浆欲开未开之际,用大瓢舀起事先准备好的卤水,小心翼翼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注入铁锅,一遍,又一遍。锅里的豆浆先是变得浑浊,慢慢就有了凝固物,凝固物越来越多,越凝越大,像一朵朵洁白的云,这就是豆腐花了,也叫豆腐脑。如是反复,等浆水和豆腐花完全分离,浆水清澈见底,做豆腐的过程就基本完成。
早有人摆好了包箱和纱布(也叫滤布),热腾腾、嫩悠悠的豆腐花带着浓浓的雾气,被倒在包箱的纱布上。搅拌、扒匀,合上滤布,盖上木板,压上石头。哗哗的流水声响起,一种被称作“浆水”的微黄色液体,透过纱布眼,从包箱缝隙不停地往外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挤后,搬去包箱上的石头,重新洗洗手,揭开层层包裹的纱布,哇!呈现在眼前的是白嫩的豆腐,颤悠悠清香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手工做豆腐是繁琐的,但村里人年年如此,乐此不疲。那种相互帮扶的热忱,那种相互配合的默契,为浓浓的年味添加了暖暖的温度。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虽然电气化代替了当年的手工制作,可是,那鲜香的味道、热闹的新年氛围永远无法代替。好想回到小时候,再去领略一次那热气腾腾的场面。
刘文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