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时节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日历翻到2024年的时候,我们仍有两个上一轮的节气未能过完,这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才真正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感觉,此时天气还未冷到极点,“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因此称为“小寒”。有趣的是,根据近代气象数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候其实在小寒。小寒时节,正值“三九”隆冬之际,因此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小寒、大寒冻作一团”等谚语。当然,近几年气候异常的缘故,暖冬盛行,小寒、大寒的气温相差并不太大了。
虽然此时节天气寒冷,但阳气已逐渐显露,从小寒三候可见一斑: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小寒的三个物候全部与鸟类相关,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流转方面,确实天赋异禀。大雁顺阴阳而迁移,小寒过后,阳气已动,大雁北飞;喜鹊也开始躁动,准备筑巢繁殖后代;野鸡雉鸠感受到阳气,开始发出鸣叫,寻找爱情。
阳气萌动,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而其中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腊月初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这一天最著名的食物,自然就是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其来源于印度。清代李福有一首《腊八粥》诗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千年以上,关于腊八粥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每逢腊八这天,无论是朝廷、寺院,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这天,朝廷会在雍和宫煮腊八粥,然后将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据说,最早的腊八粥只用红小豆煮,后来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加入各地方特色,腊八粥食材变得丰富起来。
清人的《燕京岁时记》里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可见北京地区的腊八粥讲究颇多,食材也五花八门。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专供孔府主人食用,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即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作为点缀;另一种给孔府里当差的人们喝,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
陕西甘肃一带,腊八粥熬好后,先用来敬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赠送亲友邻里,而且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自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留存几天,取“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江浙地区的腊八粥分甜味和咸味两种:甜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咸粥则加入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别有一番滋味。
四川的腊八粥也是甜咸麻辣各有风味。我小时候家里熬粥比较简单,基本以豆类为主——红豆、绿豆、赤小豆、黑豆,再加点花生和红枣。倒不是一定在腊八这天喝,腊月前后,都有食用。读大学以及刚工作那几年,不愿意自己熬粥也不想下馆子时,就买一瓶罐装八宝粥,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过节的仪式感。
其实,除了遇上腊八,小寒时节,部分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冬至时,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覆盖,不透气,半月后,也就是小寒这天取食,脆嫩无比。因为从前冬日蔬菜匮乏,人们想出这个办法来为白菜保鲜。
南京人则会在小寒这天食用菜饭。所谓“菜饭”就是用矮脚黄青菜、咸肉片、香肠片、板鸭丁等食材,加上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鲜香味美。矮脚黄、板鸭等都是南京特产,因此这种菜饭也极具南京特色。
广东人也吃糯米饭,但又是另一种做法:把腊肉、腊肠煮熟切碎,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由60%的糯米和40%的香米煮的饭里面,软糯适中,咸香兼具。中医理论认为,糯米味甘、性温,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起到御寒的作用。因此,小寒时节,来一碗糯米饭最合适不过了。
□董小玥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