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黄韭
黄韭迎年,一“植”成瘾。
在北方冬季每到春节前夕,黄韭就开始上市了。近几年,黄韭盆景频频现身我家年货单。起初是朋友送,后来是自己网购。一盆韭进门,在吊灯瓷砖的光影里,似引来了一方袖珍田园,家里飘来了春天的滋味。
可不是?苏东坡道: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相对于他的春日“黄韭”,这冬韭,打破了黑白灰的冬日素淡,更显清新。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们看它尖尖,看它娟娟,看它翠袖舒扬,看它化作“春盘”上桌,然后期待下一轮萌发伸展……
那,真是迎年的盎然一味啊。
黄韭盆景,产于冀南平原深处的南宫。当我们车行南宫湖高高的拱桥上,听湖水微波,看普彤塔影,遥望千里平畴的黄韭基地,这才感悟到,黄韭味美,其实是有着环境和技术来支撑。种韭者说,南宫湖带来湿润的空气,本地土壤又偏碱性,浇菜用的是浅层地下水,这使得黄韭鞘白叶长,色黄微绿,口感鲜嫩,味道浓郁,从而顺利入选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南宫种植韭菜历史悠久,汉朝曾在南宫遇难成祥的刘秀称韭菜为“救菜”,创象形汉字“韮”,后简化为“韭”字。明朝监察御史、经学家刘濂归隐后,住在紫微山(南宫市小关村丹朱古墓)脚下,曾在诗中写道“晚菘早韭饶供给,莫说樊须是小人”,意寓君子之交“青”如韭。
据《南宫县乡土志》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南宫人就已掌握了黄韭培植技术,零星种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种韭者告诉我们,黄韭的根,与春韭没什么不同。韭籽种下,上肥、封地、灌水也无不同;韭芽萌出,渐长渐舒,春、夏、秋三季并不收割,只让韭叶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那本应水灵、腴嫩、蓬勃的生命辉光送归土下的根须。韭叶慢慢变老,好似放弃了生长和感知。如此一直到霜降,韭叶萎、韭根肥,生命活动完全静止。这时掘根入暖棚,分盆装栽。蓄积、修复和勃发的准备都已做好,万事俱备,只待装车进入千家万户。
黄韭盆景搬回家,栽培方法简单到不值一提。即便是我这般“养花手残党”,也能养得春色爆盆。那盆,不如说是“筐”吧,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绿色长方形。肥肥实实的韭根儿,蓄得平平整整。每盆还配了一袋黄韭专用营养土。我感觉,这黄韭盆景被装车运出之际,韭农们一定像打发出嫁的闺女般无微不至,不管你催促得多么急,不打扮完美我绝不送孩子出门。真的,活儿做得特别细致。
你将那营养土拆封,撒满花盆,用手抚平。得啦。接下来,就等着那黄韭一日异似一日的蓬勃吧;俯身过去的当儿,你顺便“哗”地一瓢清水淋过去。一日过后,米黄嫩芽冒出;两三日便如搦管临字,撇捺分明。四五天,六七天,日日漫卷,日日翻新,就像迎年之际的时光,每天都充实,每天都收获。
一周后,可以收韭菜喽。
你将那剪子轻轻一咬合,简直不敢太用力哦。黄韭在握,滑滑的、腻腻的、肉肉的,手感可忒好啦!收割的惊喜迸发,是不是就像春日枝头喷出的嫩芽?
来来来,你把那韭菜饺子、韭菜合子、韭菜豆芽粉丝蛋缕儿的春卷儿,依次试一试。呵,你就清楚那一把黄韭,是怎么鲜到了肺腑里。
《南史·周颙传》:“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之味,鲜。那真是没说的。
如今,春菜之魁的“韭”,换下旧时绿装,挪前一个节令,在水瘦山寒之际,进入我们的视野和味觉,真的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和人工智慧的巧妙契合啊。
□米丽宏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