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当报小寒来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梅花开放,报告着小寒节气的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在家乡皖北及以北地区,小寒不小,小寒之寒,尤胜大寒,但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已使人感知到春天不远的讯息了。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倒数第二。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小寒一候,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他们已感觉到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到了二候,已经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它在山中也察觉到了阳气,开始鸣叫寻找同伴。
人们与二十四节气相伴,节气文化中还有“二十四番花信”之说。这第一花信便是小寒节气的梅花,继而是山茶花、水仙花,它们相继开放,都有迎春、报春的象征意蕴。应花期而来的风叫作花信风。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共刮了二十四候,每候都有花的身影和芳香。
梅兰竹菊四君子,梅占魁首。古往今来,梅都成为人们或吟诵或书画描摹的对象。宋代诗人杜耒在《寒夜》诗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与杜耒同时代的诗人朱淑真诗云: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宜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寒冷的冬天,二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小寒时节踏雪寻梅,看寒梅风中凌霜傲雪,深感生命、生活有了温度,历史、文字有了深度,别有一番诗情、诗意,自是一件雅事、乐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更是成为了历代莘莘学子的励志名句。
在大量的咏梅诗词中,有两首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穿越800多年历史时空,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又一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这首词写出了梅花勇斗严寒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了与陆游笔下不同的梅花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冬至过后,各地“进九”。小寒节气这天适逢“二九”“三九”之间,可谓是真正的“数九寒天”。寒冷沉闷的冬季,人们盼着冬天快些过去,春天早日到来。于是“数九”“画九”这两个独特有趣的雅俗便应运而生。家乡的“数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里开溜;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田里忙农事;九九八十一,猫狗行阴地;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九九消寒图”主要有三种:一是“梅花消寒图”,即在纸上画素梅一枝,枝上开梅花九朵,每朵有九片瓣,共81片花瓣。从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染一瓣,待81片染完便冬去春来。二是“文字消寒图”,即在印好的文句描红以“数九”,每句九字,每字九画,共81画,待九个字描完,春天就到了。清道光皇帝亲手绘制的“九九消寒图”中写着“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字都是九画。三是“圆圈消寒图”,即在一张纸上印有81个圆圈,排成九行,每行九个圆圈,自冬至之日起,每日涂一圈,涂完即春天到来。
小寒节气已进入农历腊月。小寒非节,我国先人偏偏生出个腊八节来,把各式的米、豆、坚果合水而煮,或加以红枣、葡萄干和糖,或加以菠菜、豆皮和盐,普通的五谷杂粮变成了人间美味,寒冷的日子便温暖起来。家乡俗语:“小寒大寒,又是一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小寒忙买办,大寒贺新年。”无论是在深耕故土,还是远在他乡,人们都在满怀着对未来的新希望,高歌欢庆新春来。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