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悦
我喜欢水,自小就与水相伴。小时候生活的城市里,有一条河叫沱河,夏天我们常常在沱河里游泳,在河边钓鱼,在水中摸鱼捞虾。渴了,就游到河中心,潜入水里,喝几口河水解渴。长大后,有一次我到淮河边参加笔会。会后与朋友们结伴到淮河里游泳,我们从这岸游到那岸,中间喝了几口淮河水,甘甜甘甜的,感觉跟家乡的河水一个味道。
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大改变。上世纪80年代,我到淮北地区采访,突然发现淮北很多曾经清凌凌的小河小沟,居然变得污臭不堪。仔细探访之后,才知道这是淮北地区大量种植并沤制红麻造成的。红麻给当地农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家家户户在河渠池塘里沤制红麻却造成了污染。上世纪90年代,黄淮地区的一些大小河流,也常常由于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亲水是人类的天性。没有水,人就活不成。正因为离不开水,人们才对水情有独钟,对水质和水体的变化,才会如此敏感。水在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对水生态的视角,也会有一个从索取甚至剥夺,然后到重视、治理和保护的过程。2013年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时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909条,而上世纪50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这5万多条的数据可能不是十分准确,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水争地问题不断加剧,河流、湖泊、湿地的数量随之减少,则是看得见的变化。
这些减少的河流去了哪里?绝大部分成为人类的生活、生产用地。拿淮河来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淮河滩地里到处可见大小不等的庄台,就是在淮河滩地里用土垒成的一个个土台子,有的高,有的低,关键是抗洪抗灾能力很差,自然条件也非常简陋。每年汛期大水来临时,这些庄台就会被洪水包围,形成洪水中一个个孤立的小岛,岛上生活十分困窘,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而且,这些庄台阻碍汛水泄流,增添了淮河暴发洪灾的可能性。每遇紧急情况,当地政府既要争分夺秒组织村民撤退,又要建设撤退通道,灾后还要组织大量人力财力用于生产救灾。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社会进步与家园环境息息相关,与天地抗争,不如与天地和谐共生,人们的幸福感离不开绿水青山。新世纪以来,淮河治理的效果越来越显著。2018年,我们到淮河沿岸采风,河滩里的庄台和村庄已经基本搬迁一空,只见淮河河滩宽展平整,沃野无边。以前,人们喜欢住在淮河河滩边耕种,现在的人们则是骑着电动车或者开着三轮车来河滩地里做农田管理,没必要住在行蓄洪区担惊受怕。淮河副堤上还保留了一些较高的庄台,但这些庄台的用途则随岁月更迭、时代进步,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居住在庄台上的村民越来越少,当地政府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和外地企业家进驻庄台,把一个个带有历史文化色彩的庄台,改造成休闲农庄、网红打卡地或慢生活基地。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人们沿着从前的撤退通道,穿过平坦肥沃的河滩原野,来到高高的庄台。庄台修葺一新,道路平整,花红草绿,民宿洁净,土菜喷香。人们在庄台上登高览胜,拍照留念,但见淮水浩荡,水天一色,湿地里芦苇摇曳,荻花如云,野鸟时鸣,渔舟唱晚,风情别致!
以前是“穷在水上、困在水上”,如今是“富在水上、美在水上”,淮河治理的“人水相谐、绿色发展”思路,把一条“记得住乡愁”的清凌凌淮河还给了两岸人民。
保护我们的河流、湖泊、大海,守护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平衡,不仅是在保护我们的物质生活基础,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的乡愁,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精神长城!
□许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