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磬石雕刻执刀为笔 石上生花
在宿州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灵璧磬石雕刻是地方特色最为浓郁的一种。从殷商时代至今,雕刻艺人执刀为笔,用灵璧磬石为原料,先后制作出精美的石磬、屏风、茶壶、笔筒等器物,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吴河江创作中。
技艺绵延数千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这种会唱歌的石头,灵璧县就有。灵璧磬石,又名“八音石”,是制磬之佳石,主要分布在灵璧县城北部的磬云山、辉山等地。磬云山盛产磬云黑,叩之有声,微显脆性,黑中有光,光亮如镜。辉山,所产之石质性稍松,易于雕磨,亦可为磬。
自古以来,声、色、质俱佳的灵璧磬石,就是石雕艺人作画的载体,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信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虎纹石磬(3000多年前),为可考最早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晋书》《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采灵璧磬石用作编磬的记载。
明代以后,灵璧磬石逐渐从皇家走向民间,一些文人墨客也对其青睐有加。尔后,人们在灵璧制磬工艺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不只是生产乐器专用的编磬,而是在编磬的基础上发展了丰富多样的镂空雕花磬,可挂装饰建筑物,或作客厅、书斋的文饰摆件。
20世纪80年代初,灵璧磬石雕刻的作品多以大件的屏风、茶几、圆桌、台灯架等日用品为主。后来,磬石茶壶、笔筒等小件工艺品随之流行起来。
以刀为笔写春秋
日前,在灵璧县奇石大道附近的一间工作室内,57岁的吴河江深情专注地在一个磬石茶海上刻《茶经》。“写”完一段后,他摘下眼镜、放下刻刀,笑着对记者说:“微雕刻字,很耗费心神,刻一会就得歇歇。”
今年57岁的吴河江,现为灵璧磬石雕刻省级非遗传承人。凭着自幼打下的书画和篆刻底子,1988年,他应招进入灵璧工艺厂。由于能吃苦、肯钻研,吴河江很快成为磬石雕刻方面的技术骨干。后来,他到上海学会了漆雕工艺中的核心技术——开纹,并将这个技术用在了磬石雕刻上。2000年,吴河江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以灵璧磬石为原料,不断研究和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石刻特点,在保留古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磬石线刻《清明上河图》和十二生肖茶壶等。
“做我们这个工艺一般是用三把刀,一把平口刀,一把小尖刀和一把刮刀。”吴河江介绍,尖刀用来画大概的线条,起到打草稿的作用;平口刀是灵魂,修饰每一根线条的粗细、长短,使作品的细节更加生动,体现出工笔画的感觉和金石的味道;刮刀则是用来刻字的。”
吴河江介绍,现在的灵璧磬石雕刻,既保留了古代皇宫制磬技艺,又延承汉代石刻线画特点,并加入圆雕、镂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种工艺。灵璧磬石雕刻也从最早的制作宫廷乐器发展成为制作日常用品、文房用品,以及文人雅士喜爱的收藏品。
赵君创作的生肖看盘。
传承发展育人才
“从事灵璧磬石雕刻的技师,需要有书画基础,否则就很难进行自主创作,同时要能够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我就曾为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一个多月没有下楼。”吴河江说,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磬石雕刻技师并非易事。好在灵璧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这项技艺。
在吴河江担任会长的灵璧工艺美术协会中,有40多人从事磬石雕刻,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进步。
灵璧磬石雕刻市级非遗传承人赵君,自幼擅长书画,20余年耕石不辍。其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看盘和微刻《孔子行教图》等。赵君的一双儿女,跟随父亲学习灵璧磬石雕刻近八年,虽然都还在读大学,但是已经能够独自创作相关的作品了。“我还收了一个中国书画院的学生为徒,他的底子非常好。我相信有年轻一代的加入,灵璧磬石雕刻的未来发展一定会非常美好。”赵君说。文/记者 王云 图/记者 王云 杨雪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