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汴水流韵  > 正文

停电后

2023-11-13 16:39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停电了。

毫无征兆。

满世界找蜡烛,却发现遍寻不着,上次明明是春节时买了的,竟然找不到了,这才发现,我冷落了那两根蜡烛那么久。

可以充电的手电筒,也好久没用了。用储电的电器来替代电源,看来也是不靠谱的,我们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料理这些储电的家伙。

终于找到了一根蜡烛,火红的,上面盘着龙的花纹。旧时,在乡村,每逢春节,母亲都要在除夕夜点燃两根蜡烛,照眼明,烛火跳跃,也颇具喜感。除夕以后,蜡烛就无人问津了,以至于停电了,我才想起它们,却发现,好不容易找到了蜡烛,却没有打火机或火柴。

火柴,太具有年代感了吧。那种一头摩擦起火的引火工具,裹挟着原始人类的智慧,相当靠谱。打火机的原理其实也是这个,只不过一个燃烧的是木材,一个燃烧的是油脂。我曾经数过,一盒火柴大概是36根,用完了,还可以收集火柴盒。少年时,那种带着虎头的火柴盒,至今书橱里还藏有几个,满满的回忆。

没有火柴或打火机,我用燃气灶引燃了蜡烛,放在客厅里,一时间,满屋耀眼而通明。设想,若是换作LED的灯管,可以用“耀眼”或“通明”来形容吗?似乎只能用“明亮”,明亮是一瞬间的事,“通明”才有了缓慢的节奏。

点燃蜡烛,女儿在烛火下写作业。做了一会儿,女儿告诉我,这蜡烛真香!女儿似乎从没用到过蜡烛,那种蜡油燃烧后的气息,被女儿称之为“香”,似乎是物以稀为贵吧。

想起我少年时,在一个小且细的白蜡烛下读连环画,印象中最常读到的是《水浒传》《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风吹来,跳跃的烛火下,一页页画面翻过,简直堪比影片。以至于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了影视编导这个专业,结识到胶片放映机,还有那剪下来的一帧帧镜头,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旧时在烛火下看到的连环画可不就是这个样子?

生在农家,很多事情用不着烛火。比如,在月光下剥蚕豆,稍有光亮,一双手在蚕豆秧之间游刃有余,很快就剥满一碗蚕豆,手留青豆的腥香。再比如,编织一只藤筐,藤条在父亲的手里上下翻飞,很快半只藤筐就初具规模。

但又有很多事情,就离不开烛火或煤油灯的参与。比如,祖母就喜欢在烛火下纳鞋底。祖母是习惯在烛光中纳鞋底的,她那花白的头发,在烛火的映衬下,显得颇有质感,根根如玉。一晚上,祖母可以纳一只鞋底,那细密的针脚,好似祖母一根根白发那么密。

再比如,蒸馒头,把发好的面从陶盆中取出来,在案板上揉搓,直至面越来越筋道,再揉成一条条面剂子,用刀切成一个个墩墩,揉成馒头状,上屉来蒸,整个过程都需要明亮的灯火在,不然,面发的气孔大不大,揉搓的面团到位与否,锅中放多少水,馒头欠火还是过火,都要把握。眼明,手快,馒头才香。

我所在的乡村,大概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才通电,通电以后,那明亮的白炽灯真是恍如白日。厨房里的边边角角都看得清楚明白。后来灯泡越用时间越久,外面附着了一层油烟,竟然昏黄似蜡烛。这些器物,总是想方设法让人怀旧。时代更迭,一件事物取代了另一件,你还会想那个蒙尘的旧时器物,似走失的玩伴一样,又重逢,那个亲呀。

所以,偶尔停电,可以帮助我们念及旧时光、旧器物,是适合怀旧的,也带给人驿站一样的诗意停歇。

李丹崖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