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大道至简话立冬

2023-11-08 17:29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一个季节的终了,意味着另一个季节的开始。立冬的特别,也许是因为它涵盖了“一始一终”。“始”,自然是冬季的开始,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开始休养生息;“终”,“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古文字里,“冬”是终了的意思。冬,是万物之终,四季之终。走过极尽繁华的春夏秋,一年走到最后一个季节就要终了。秋水停,天地静,人心正,以素颜示人,呈现前所未有的本真,这便是大道至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天地之气,一阴一阳。冬之气,自然是阴气愈盛,阳气愈衰。此时阴气始盛而为寒,由霜而结为冰,这便是立冬初候。立冬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此时土地开始冻结。随着节气推演,冬之阴气不断加重,土地会变得越来越冷硬,而等到阴气盛极而衰,阳气逐步回振之时,土地又将重回温软。感知土地的硬度与温度,体会土地的触感和质感,从这里开始,人们将在冬日的“地之变”中,开启领悟生命本质的又一段奇妙旅程。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即大蛤蜊。如同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只不过,立冬时节更冷,冷得大鸟都不能出来活动,何况雀鸟呢?海洋却变得异常肥美,小蛤变成了大蛤。这真是古人既把握住了这个时节物候特征,又很浪漫地想象。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节气变化中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的秋去冬来。诗仙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凝雪满前村。”冻笔、寒炉、月白,寥寥几笔,初冬的清冷,萧索就跃然纸上了,诗人温酒醉卧,使冬天里洋溢着舒适惬意和慵懒自得。这种醉看冷月冬风的兴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以及中国哲学最为推崇的应天之道:顺时而为,天人合一。宋代的释文珦有一首《立冬日野外行吟》的诗,仿佛是要与前辈李白相呼应:“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立冬日远行郊外,清冷天色与水色相融,秋季与冬季的气息相交,诗人一路赏景一路吟诵,竟不觉路途遥远,等回来时已是夜里,伴着明月,敲击松门而归,好一幅清雅和生活乐趣的冬日行吟图。

宋代词人赵长卿在《菩萨蛮·初冬》中描绘了此时节的景象:“败荷倒尽芙蓉老,寒光黯淡迷衰草。行客易销魂,笛飞何处村。”而陆游的《立冬日作》则道出了冬日生活之艰辛:“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这种小屋简陋、衣被单薄的生活条件,想来应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而诗人面对困苦的生活,仍持有“随处欣然”的态度,这种豁达、淡然历来是中国文人崇尚的品德。

对于以农耕文化为全部生命哲学的我国古代先祖来说,立冬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还是一特别的节日。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民间则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庆祝立冬的习俗。这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对天气和大地如此敏感如此敬畏,又如此充满情感。我们从天地变化中懂得了天地的法则,把它叫作天道。

“立冬进补,来年打虎”。冬天来了,既要解决温,又要解决饱,这是一个畅快“进补”的时节。立冬之时,农家人不稼不穑,终于可以犒赏一下自己了,杀鸡宰鸭,剁肉馅包饺子,乐享人间美味,习俗也各有特点、异彩纷呈。家乡则有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新潮的立冬节俗,迎冬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冬季的趣味运动会、冬泳比赛和表演、马拉松长跑等,颇受欢迎,也往往吸引了许多参与者或加油助威者。这才是:新潮新风新景,天时地利人和,科学适度运动,健康多彩生活。

□张炳辉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