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霜红霜黄说霜降

2023-10-26 15:13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寒露一过,倏忽间便到了霜降。从“露”到“霜”,秋色给人的惊艳之感越发强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赞叹霜红之美;“霜打菊花开”“银杏叶落黄蝴蝶”,这是赞颂霜黄之美。霜降算是为这成熟丰满、色彩斑斓之秋画上了绝美的休止符,也将启奏冬之序曲。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这个时节,豺狼等动物为过冬捕获猎物,并以兽祭天,感恩自然的馈赠;随后,草木枝叶收敛摇落,铺就深秋的隽永,蛰虫也开始伏在洞穴里,进入冬眠状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等到了霜降,漫山遍野的红枫、银杏等就彻底换掉了夏装,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村里村外的空隙间,一个原本萧瑟的季节,竟然色彩浓美起来。霜降的红与黄,浓得特别、美得特别。这种红,这种黄,不经历秋霜的淬炼,是难以达到如此醉人境界的,故又称之为“霜红霜黄”。

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对此曾歌之咏之曰:“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耳熟能详,堪称写霜的美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早已被人谱曲传唱,近年的《涛声依旧》歌,因妙用该诗,音律优美,一经歌手唱出,便风靡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白居易的《村夜》诗,大概与他早年寄寓符离时的印象有关联,诗中写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在这一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丛中,小虫在窃窃私语,村庄四周没有行人,诗人独自走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白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野,荞麦花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白居易寄寓符离的少年时代,古原上的农家人秋天多种荞麦,尤其每逢汛期过后,抢种荞麦这一从生长到成熟期较短的庄稼,是前期损失秋后补的好法子。陆游的《霜月》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说明霜出现于深秋月夜,天上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层被,散热很快,气温常会降到零度以下,水汽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霜花。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也别有一番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宇湛蓝,明月当空,四周沉寂,诗人远在他乡,思念故乡的联想自然会丰富起来。

书斋读遍经与史,难得“西厢”绝妙词。《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无论是色彩上、方位上,还是设问上、结论上,都有着对比的美、意境的美;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情感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情人的送别写到这个份上,非“情痴”者难为也。

“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家乡的柿子、里外青萝卜等,经过打霜,吃起来口感更佳。霜降吃柿子、萝卜的习俗流传已久,有人认为霜降吃这些能润肺通气,预防口唇干裂。“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这天,有的地方会食鸭肉贴秋膘,有的地方则吃牛肉,有的地方还有“煲羊肉”“迎霜兔肉”等食俗,都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冬季里身强体壮。

农谚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前种麦,霜后种蒜”“时间到霜降,白菜畦里快搂上”“霜降收薯正适宜”“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这些农谚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加之科技赋能,为奋进新征程、强农促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张炳辉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