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鸿雁南飞菊花黄

2023-10-11 17:46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秋分平分了昼夜、平分了温凉,也平分了“两露”,前叫白露,后叫寒露。“两露”都以露命名,却反映了不同气象与物候。白露是“凉”,而寒露是“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是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民谚云: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从白露到寒露,鸿雁已向南飞了一个月。雁以仲秋先至为主,季秋后至为宾。最先南飞的鸿雁宛如率先回家迎客的主人,到了深秋寒露时分南飞的鸿雁,或排成“人”字,或排成“一”字,已是最后一批了,仿佛姗姗来迟的客人。寒露时节,秋风阵阵,寒凉日甚,自北向南的海面也一天冷过一天,空中再也见不到原来那些飞舞鸣叫的雀鸟了,海边突然多了许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当秋寒渐深,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怒放。菊花清雅脱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故寒露三候——“菊有黄华”。

历代文人雅士感时抒怀,寒露节气也因此平添了几分诗意与韵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描绘寒露节气的经典诗句:“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凄”从何来?从风里?景里?还是从心里?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后人则见仁见智。宋人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诗中有“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的诗句。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云:“老夫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年老多病,应友人之邀共度重阳,强颜欢笑,内心悲凉,同时于暮年感伤中,聊借民俗以茱萸辟邪的说法述说自己益寿的希望。

元稹的“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则有着凄冷肃杀之气。但元稹的另一首《菊花》诗,却写尽了菊花“花中君子”的高风亮节,与陶渊明成了又一隔世知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元稹的《菊花》诗同样经久不衰,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每年寒露前后适逢“重阳”,自古就有赏菊、登高的习俗。王勃在《九日》诗中曰:“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借重阳赏菊,联想起陶渊明与王弘交往的故事,表述了思友之情。在许多重阳诗中,写得别有深情、最有名的当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成千古名句。当下,重阳节变成老人节,社会上“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逐渐形成了良好风尚。

农谚云:“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过了寒露,秋粮入库”。家乡农谚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提示着人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节,农事须加紧进行,否则将影响来年的收成。又有农谚说:“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山”。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映射出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寒露农忙图,谱写着一曲曲人欢马叫的寒露进行曲,世间万物也正用成熟与果实回应着光阴的眷顾、大地的滋养,新的播种也正在孕育着新的希望。新时代的家乡农村也正从生存变成生活,从繁衍变成繁荣。乐观向上、质朴善良的农家人也始终脚踏实地,干在实处,铲锄“假大空”,过好小日子,在土地上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张炳辉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