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玉米垛上的黄月亮

2023-09-27 17:1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过麦只是三五晌,三春不赶一秋忙。中秋,正在抢收的节骨眼上。农活再忙,也是要抽空儿过节的。主妇们腾出收秋的手,郑重其事地迎月亮:打月饼,买蔬果,割肉包饺子,架起油锅炸果子……

一年里最累也最舒心的日子,就在此时。忙也忙得快乐,因为丰收的年景已然攥在了手里;乐也乐得充实,因为有一种成就感垫底儿。

中秋节,就是丰收节。

在北方,秋收的重头戏是收玉米。玉米是大庄稼,“大”,不仅仅指其体格和收成,还暗示着收玉米的工作量。想想吧,那尺把长的玉米棒子,从地里到家里,再到房顶玉米圈,不可能像跳蚤那样,一蹦多高,碰巧又落到你家房顶上。你得一棵一棵刨倒秆子,一穗一穗掰下棒子,一堆一堆搬弄上车,一趟一趟运回家去,在院里院外垒成山一样的玉米垛。然后,靠双手,一棒一棒撕扯下玉米衣,剥出光溜溜的玉米棒。一座玉米山,要蚕食般啃掉——中秋夜,如纱如绫的月色下,一家人围着玉米垛剥玉米,是多年来萦回在脑子里的记忆。“唰—啦”,这是扯下玉米皮;“啪—哧”,这是掰下玉米轴。单调、重复,深夜不绝,盛大的月光浸着,水一般浮漾。

我家供月的小桌子,常常安在院里的玉米堆上。没空地儿啊,三四亩地的棒子掰回来,全堆在院里了。玉米高几尺,手可摘星辰。说实话,星辰够不着,但一伸手,可碰到半空的梨枝,这是真的。这让我们感觉,月亮那么亲近,它是院里的玉米垛给支起来的。爬上玉米垛,乍起胳臂,就能蹭到月亮的圆圆边儿。

供桌支好,娘摆好月饼、苹果、葡萄、梨,先给月亮品尝;奶奶,搬了她的大蒲团,放在桌边,双手合十跪下去。

弟弟顾不得在玉米垛上打跟头了,妹妹扯下粘在嘴边的玉米须“胡子”,我支棱起耳朵听奶奶的低语。其实我们全部的心思,不外那个圆圆的盘子。为了那些好吃的,我们晚饭都没好好吃。

奶奶在感谢月亮婆婆,感谢她一年十二个月,尽心照看一家人的平安,看护圈里的牲畜、田里的庄稼、山坡上的果木……

这就有点神秘了。奶奶的心里,住着她自己的月亮哩。那是一位年纪比她还大的、富有神性的老女人啦!老女人用千丝万缕的光芒,爱抚着世上的一切,慈悲得就像千手观音。

我们的月亮是什么?是一盈一亏、亮了渐渐暗、黑了渐渐明的咏叹与叙事;中秋月呢,它连带着舌尖上的歌声,味蕾的大合唱,生活的赞美诗。

奶奶的月亮是信仰,我们的月亮是享受。

奶奶祷告完毕,那两个油纸包着的月饼,被分成6份,一人一角。奶奶的那份,照例被她用纸包好,颤巍巍拿回屋。几天后,那角月饼就又回到了我们手中。

吃完月饼,节日圆满,心情圆满。时候还早,剥玉米。

弟弟继续在玉米垛上翻筋斗,妹妹继续拿玉米须子当胡子、拿玉米垛当舞台唱老戏,我是一边儿参与他俩的游戏,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剥玉米。三个大人,都在一心一意做活儿。奶奶动作缓慢而细致,娘则出手爽快利落,我爹位置在最左边,一双大手,笨而有力。唰啦,啪哧,唰啦,啪哧……玉米棒一个个从他们手中褪掉外皮,变成光溜溜、金黄的玉质光棒儿,带着一团月光的光晕,很快堆起一溜“黄金山”。偷眼看看,我的“玉米山”是多么矮小瘦弱啊!

弟弟妹妹忽然追打着踏上“山头”,俩人脚丫子陷进去拔不出,山也被踩得七零八落倒塌下去。

奶奶说:二丫二丫,你就不能坐下剥几棒?你那小手多快!

妹妹此时正薅着弟弟的耳朵,打闹成一团,哪里听得进。

渐渐地,夜深了,月上中天。月色变成丝丝缕缕的凉,跟虫声交混成一片朦胧。弟弟在玉米垛上小猫一样起了呼噜,妹妹在一边打着哈欠,我手里的棒子时时会停下来,脑袋瓜儿鸡啄米般打盹儿。

支撑不住的困意里,一家人,草草收拾上了床;一点也没有过渡地、一骨碌掉进了黑甜乡。

在那个清美的中秋夜,清凉的院落里,虫声唧唧,梨叶飘落。金黄玉米垛笼着白月光。那月亮的脚丫,挪着,挪着,渐渐就偏了西。再挪,再挪,咕咚一声,就掉到了玉米垛那边。

□苦茶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