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再读孙犁

2023-09-25 16:34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昨天整理书橱,在上层的边沿处翻出两本袖珍本小册子,一看是孙犁的《远道集》《老荒集》,便拿出来看了。这是孙犁晚年的作品,多是一些散文、随笔,很短,记述他过往经历中的若干人和事,笔意有点落寞与苍凉。

孙犁的文章,我读过一些,如《荷花淀》《村歌》《风云初记》等,当然只是粗读和略读。他的小说如同散文,没有多少故事性,纯朴自然,情感真挚,抒情味道很浓,令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孙犁不仅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大作家,还是一位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战争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体现出老一辈共产党人英勇无畏、坚定顽强的高尚品格,是我崇敬的人物之一。

说起来,我与孙犁还有过一次无形的交集呢。那是80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看到他的一篇随笔,其中写到他晚年的生活状况:孤苦伶仃,老屋漏雨,经常要把书籍和家乡带来的一些小米,搬到门前晾晒,以防霉变。当时非常冲动,认为孙犁这样“国宝”级的人物,理应受到各方面的优待与照顾,起码不应该如此潦倒!随即把这篇文章从报纸上剪裁下来,附上一封短信,寄给时任天津市委主要负责人,请他们对孙犁的住房问题给予关注,帮助解决。

那时我在地委担任常委秘书,经常协助领导处理这类事情,深知凡事只要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得为了显得亲近,我在信中还专门写了几句恭顺的话,并特地解释说,对孙犁这样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给予特别照顾,人民群众不但不会有意见,反而对党和政府会更加信赖、更加拥戴。

信寄出后,没有回音。不过我相信他们是能够收到的,我用的是地委的信纸、信封,收件地址是寄往天津市委办公室转交、亲启。从孙犁后来的文章中看到,那之后不久,他终于搬进了新居。我不敢说我那封信起到了多大作用,但我想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发酵,才促使孙犁改善了住房条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此我感到极为欣慰。

孙犁的晚年,落落寡合,思想有些消沉。这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不过,更多的应该是客观上的原因。他有一句话我极为赞成,就是“文人易散不易聚”。纵观古今中外,要想有点学问,有点成绩,耐不住寂寞,不花一番功夫,没有一股韧劲,是绝对不行的。整天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只能消磨意志,无事生非。

孙犁生于1913年,2002年7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孙犁已成历史人物。他的文章,常读常新,是可以流传下去的。说孙犁将与他的著作一起,永远活在读者心中,并不是一句单纯的恭维话。

林阳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