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相伴
是几年前的事了,徐益去杭州看一个什么展览,带了一盒西泠印泥给我。打开外面的纸盒,里面的印泥盒是龙泉青瓷,蛋青色,纯净,细腻,泛出类似玉的光泽,造型典雅。里面的印泥有点干了,可能是存时有点长了。但这没有关系,我家中有存放百年之久的一小盒印泥依然可以使用,用专门调制印泥的蓖麻油加入调匀,即如新制一般。
再看这盒印泥,夺目的朱红,被一片淡雅的青色包裹,亮丽,养眼。而如果没有这片青色,就有些夸张了,上海话叫“弹眼落睛”。
青色与绿色,这两种颜色是有点相似的,常常被人们放在一起使用。国画里面有一种青绿山水,是以大片的石青来涂染画面,这种颜色给人带来感观上的享受。像张大千和吴湖帆就是此中高手。
但青与绿,应该是两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每种颜色都不一样的,但青和绿有点难区分。绿色,太普遍。大多数植物都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于是便有了叶绿素,于是它们都成了绿色。但这个绿也不是一模一样的,有浅绿、深绿、草绿、湖绿、橄榄绿、翠绿,等等。
比方吊兰,金边吊兰与普通吊兰,后者的颜色就显得深。行道树的绿,香樟、冬青、悬铃木也不一样,它们枝杈的顶端在生长期不断萌发新叶,与老叶相比,又是一种嫩绿。
绿色,太重要。一个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野,如果没有绿色,就显得蛮荒,就毫无生机。所以,我不喜欢现在上海的外滩和南京东路步行街,因为没有树,光秃秃的,无论那些建筑多漂亮,也没有了鲜活。
绿的近亲应该就是青。相比较而言,青,好像比绿更上一个档次,更有文化内涵。把“青青河边草”改成“绿绿河边草”,那像话么?但草其实就是绿的,而它的名字却叫青草。
绿和青怎么区分?据说,青是介于蓝与绿之间,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青的种类也很多,比绿还多,如蟹青、雪青、乌青、石青、藏青、靛青、铁青、粉青、麦青、草青、花青、鸦青、豆青,等等。我用的一只泡茶的杯子,是网上买的仿哥窑梅子青。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苏麻离青。
用青色一形容,似乎身价倍增,高级了不少。像京剧中的青衣,因为常穿青色褶子,扮演的都是庄重的女性。女性头发好看,叫一头青丝。写一个人青衣小帽,就显清秀文雅。青灯黄卷,多么古朴的场景。有青城山,大青山,如果用绿字,无法想象。《诗经》里有青青子衿……
将青色用在瓷器上,那又是一种高雅。青花瓷、元青花、青边碗……最著名的莫过于雨过天青,那是后周柴世宗的事,下旨建柴窑,要烧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颜色,结果没烧成。宋灭了后周,赵匡胤见宫内太奢腐,便废了柴窑,至今窑址在什么地方都没发现。但到宋徽宗,又挑起这事来,结果汝窑烧成了。
天青瓷仅搞了40年,北宋亡后,汝窑随之而亡,后世一直没能复制出天青瓷来。直到当代,用了现在的工艺来仿制,但依然有差距。
见过存世的天青瓷照片,那是一种非常雅致的浅蓝,纯净而安逸,不张扬,不花哨。也见过当代人仿制的天青釉的照片,也很养眼,但总觉得比一千多年前的老祖宗的活计差了一截。差在哪里?说不清道不明。
青色与绿色,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调剂色彩。去年四五月,因疫情在家,多亏了窗口看到的那些行道树叶一天比一天茂密,多亏了家中小小的绿植不断萌生新芽,让我们看到生机。其后百年未遇的连续50天的酷暑高温,也多亏了马路上处处皆在的绿荫,为我们遮蔽许多煎熬。
天气渐渐凉了,接下来,行道树的落叶会一天比一天多,待入了冬,园林工人就会在马路上修剪其枝干,把顶端的树枝锯掉,把枯干的老枝打掉。等到明年春天,它们会又一次焕发出绿色的生命光彩。
但也有不少树木是常青的。像松柏、冬青、黄杨等。它们会将那片青绿留在冬天,于是在严寒之中,我们的城市、乡村,依然可以显得生机盎然。忽然想到,本人在皖北农村插队时,除了莳弄绿色的庄稼,也曾留下过小小一片绿荫。
那是1975年春天,公社让我参加一个大队的路线教育宣传队,大队门前的公路是从宿县到泗县的县级公路,是那个年代少见的柏油路。路边原来植有槐、杨等大树,但稀稀拉拉。于是那年统一更新,把老的伐去,重新进了一批意大利杨树苗来栽种。路边每个大队包一段。
于是我也参加了种植,挖坑、栽苗、填土、浇水,公路两边整整齐齐各种四排,经我手种下的至少有二三十棵。这些树长得很好。离开农村后,有时经过这段路,看到逐年长高的树,总是对同行的人炫耀:这里有一片是我种的。
近五十年过去了,好像这条路还在使用,不知那些树还在不在?如果它们还在,应该是长成不小的个头了,撑起的一片树荫,也是够大了。这算是我为生活了6年的皖北乡村留下的一点东西,伴着这个地方的人,年复一年,增添着些许生命的颜色。
王仲翔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