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投稿记

2023-09-05 15:45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自1985年11月在一家小报上刊发一篇散文之后,光阴荏苒,转眼近四十年过去了,发表的大大小小的作品已经贴了几大本,有时翻翻那些发黄的剪贴簿,酸甜苦辣便涌上心头。

三十多年前,我迷上了写作。学校的阅览室里,报纸副刊是我的最爱,每期报纸来到,除了细细阅读副刊上的文章外,还要记下报纸的通讯地址和责任编辑的名字,不知不觉间,密密麻麻记了一大本。有的同学戏谑,“你光拼命写有何用,只有投出去才能发表。”于是,便从牙缝中挤些钱来买邮票和信封,尽管那时的邮票8分钱,信封2分钱,但对于我这个师范学校的穷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知道,那时家里每月只补贴我5块钱。没办法,正如同学们所说,不投出去,怎能发表?也不知投了多少稿,也不知花了多少邮票和信封钱,总没有作品见报。好在那时学校办了一个“凤山文学社”,还有个《二月草》油印社刊,多多少少能满足一些我的发表欲;节庆时学校出墙报,上面也常有我的“大作”,也能满足我的“虚荣心”。

苦于习作不能见报,惶惶然向文友请教“秘诀”。文友问,“你投稿用的是什么纸?”我说,“信纸。”文友大笑,“得用方格稿纸,编辑编文章要数字的,你那密密麻麻一大串子,鬼才会用呢!”

我不知他说得是否有理,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跑遍小城的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文具百货店,花5毛钱买了一本方格稿纸。便去认真地写。终于,在一本稿纸快用完的时候,1985年11月,在一家小报上刊发了一篇散文。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在教室门前,当班里的宣传委员递给我印有报社名字的信封时,我小声说:“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以为又是退稿,我怕羞。但摸一摸,感到信封很厚,便有了疑惑,小心地打开,啊,是样报,里面有我的散文!里面真有我的文章!全班沸腾了,因为,我们班还从来没人在报刊上发过习作!我高兴,同学们也高兴。我花了15块钱买了一大袋糖果,在晚自习时,与同学们分享。

一个月后,终于盼来了稿费,5块钱。尽管倒贴了10块钱,我还是打心底里高兴。

一本稿纸用完了,之后,便买不到稿纸,于是,就用作文薄纸投稿。投的还是那家小报,给编辑老师写信,可怜巴巴的,说我买不到稿纸。

两个月后,又在那家小报上刊发了一首散文诗,编辑老师回了一封信,说我写得不错,以后投稿可以用作文本纸。

几年后,我到那家报社去拜访那位编辑老师,他是一个很倔的老头,除了一些鼓励的话语外,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好好努力。他还带我到他单位的食堂吃了顿饭。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正狂卷全国,写作者太多,用稿委实也难。又有文友提醒我,“你的字写得那么孬,编辑看着就烦,哪会用你的稿?”——这话说得有理。我便求班里一位字写得好的同学为我抄稿,尽管他为我抄的稿一篇也没有刊发过,我还是心存感激。

如今,他已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言及往事,只有感叹!我说:“那时哪位编辑如果有心收集你的字,说不准能卖个好价钱!”他说:“不是吹的,我现在一幅字,少说也得千儿八百的,更何况你那狗屁文章,一写就是一千多字!”

因为对信封和稿纸无限钟情,后来自己经济宽裕了,就自费印了几百本稿纸和一千多个信封,打算用它个一二十年!不料想,后来就有了电脑。工作也忙起来,疏于为文了,偶尔写几篇小稿,就交给办公室的打字员帮忙打印,也不用怕自己的字孬了!

又过几年,有了些闲,感慨岁月匆匆,仍然去写作,然后请办公室的年轻人帮我寄稿。他们说:“你寄干吗?发电子邮件不就得了!又快,又省事!”——我愕然!

真的,用电子邮件发去习作,不几天就刊发了!我又学会了打字,也不用找别人代劳了。办公室的年轻人帮我申请了邮箱,我自己写,自己打,自己发电子邮件!真好!

倏然近四十年过去了,再面对满书橱存储的稿纸、信封,还有几十张没用完的邮票,真是感慨万千。诸多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而逝,回望习文之路,只觉得如梦如烟,只觉得美好温柔。

程家立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