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日前,在灵璧县虞姬镇灵光村的蕈苑食用菌种植基地,数十个高标准智能温控大棚映入眼帘,一朵朵灰褐色的平菇排列在菌棒两侧,工人正忙着加工菌棒、采摘菌菇。
“灵璧县是农业大县,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这些基料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打下良好基础。”该种植基地负责人、灵璧县政协常委刘现卓介绍,基地占地20亩,现有全钢架式保温棚31座,实用栽培面积5万平方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吸纳周围村民从事菌种制作、培育、种植及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等工作,引导他们参与种植、自主发展,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余元。
自从事食用菌种植以来,刘现卓不断创新,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他采取“温控菇房筐式架栽”半工厂化栽培模式,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既省工省时,又有利于保质稳产,实现鸡腿菇周年化、工厂化量产,产品除供应徐州、宿迁等周边市场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自2015年起,灵璧县政协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走访调研各乡镇食用菌种植户,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会,探寻做大食用菌产业的高招良策,呼吁县委、县政府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奖励扶持力度。
2018年,灵璧县政协成立食用菌产业专项考察组,刘现卓等委员赴安徽省南陵县和福建省多地考察食用菌相关模式和技术。2020年,在县政协引导下,该县成立食用菌协会,组织县内相关企业共谋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计。
近年来,灵璧县通过品牌化提升与科技赋能,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打造灵璧“虞菇”品牌,积极推动食用菌加工升级、业态融合。最近,刘现卓引进数字智能菌菇出菇方舱,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160万平方米,预计年产量3.2万吨,产值2.5亿元,带动近2万人居家就业和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我们将进一步动员引导政协委员参与相关工作,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贡献智慧和力量。”灵璧县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汤颢表示。殷骁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