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
我居住的村子在符离曹闸,我从小热爱我的村庄。
曹闸村形状东西窄、南北宽,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村子有土地千亩,人口八九百,应该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村子坐落在皖北地区,属于正儿八经的平原,气候适宜,农作物品质优良,一年两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我们村最特殊的还在于她是平原地带的村子,却偏偏有一列逶迤的小山在她身边陪伴着。在我看来一个小村有山依偎,就是幸运的。
小山位于村子的东侧,不高,远远地望去怎么看它都像一只卧着的老虎,头颅微抬、四肢舒展,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村民朴实,给山起个名字叫卧虎山。
卧虎山既不高大,也不崎岖,走在山上,不会让你产生“峰回路转”的惊喜;山上的树木不多,置身其中,不会让你发出“树林阴翳”的感叹;山上更没有悬泉瀑布,不会给你带来“飞流直下”的震撼,然而村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山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的品质。卧虎山上的石头很优良,尤其是石板,形状规整,颜色青黑,用它铺地、砌墙、做桌凳,既美观,又实用。离村子40里的县城,有一条很有名的街道,地上铺的据说就是卧虎山上出产的青石板,100年过去了,小城也被整理改造了好几回,街道两边的住房和店铺都被翻新了若干次,然而这条青石板街道一直保留着。我走过很多地方,也见过很多大山小山,哪里的石头也没有我们这里的山石颜色那么温润,个性那么坚韧,层次那么分明。如果把家乡的石头比作人的话,它就像家乡淳厚的村民,朴实而能干,谦逊而善良。
俗话说:靠山吃山。因为我们这里不缺少石头,所以村里的男人大多都会石匠活,比如砌墙,造屋、打石磨样样得心应手。在平常的人眼里一堆大小不一厚薄各异的乱石杂料,只要经过这些男人的手,一下子就变成了房屋、桥梁、楼台、水池,以及各种精致的器物。在这些东西的上面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石匠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我小时候,住的就是石头砌成的屋子,用的石凳、石桌,夏夜里,睡在屋子里太热,我们就卷着一张凉席,直接跑到山脚下大石板上,一边和同伴说笑,一边乘凉休息。我上高中时,有很多从没见过山的同学,听到我给他们讲述关于山的生活,都羡慕不已。
时代在前行,我的村子也在不断地前行。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崭新的改革开放时代,山石除了造屋架桥,又有了新的使命。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急需大量石子石末,于是卧虎山上一下子建起了好几家石料厂,采石场都采用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很高,对小山的破坏也特别严重,只是短短的几年时间,原来一座体态优美的卧虎山就被切挖得面目全非。同时,对矿产资源大规模无计划地开采,也危及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破坏了村民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们一下子明白了发展和保护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从政府机关到普通的村民,一起谋发展,求突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走出小山的村民终于实现了经营思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那就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培养农村经济方面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伟大进程,村里有很多年轻人走进了城市干建筑,走进了小区做装修,走进了市场搞服务,他们踏上了新世纪农民的梦想之旅,开启了新时代青年创业模式的探索。如今,很多村民当起了城市的新市民。
村民的思想在变,工作的性质在变,村庄的功能也在变。
今年年初,区政府为支持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次性投资了800余万元,在村子里进行改水、改电、改厕、修路、绿化等一系列美化亮化工程,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当你步入村庄,泥泞不堪的乡路不见了,村民们都走在平整美观的混凝土路上;恶臭脏乱蚊蝇乱舞的露天厕所不见了,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用洗手间的待遇;村路两旁杂乱无章参差不齐的高树长藤不见了,只见一棵棵桂树、银杏树整齐地站立房前屋后,一株株月季紫薇排列在院里墙边。
村民们动情地说:感谢党和政府,乡村城市化进程率先在我们这里实现了。
如今的曹闸村,白天,家家鲜花盛开;夜间,路路灯火通明。路边花园高树低树俯仰生姿,村民的院落鲜花嫩草争奇斗艳。一个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张升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