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网络中国节·七夕 |七夕,一首婉约词

2023-08-21 09:54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汪曾祺说:“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七夕乞巧,恰如一首浪漫的宋词,揭开日子独特一页,给你看到柔婉幽深;也让你从喧嚷中短暂消失,穿越到古典中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七夕这阕词,词风是婉约,婉转又清丽;词眼是爱情,一生一世,忠贞不渝。

传说,此夕,天上的织锦巧手七仙女会跟牛郎相会,夫妻谈话间,说不定会流露些织锦技艺。凡间女子,怎肯失去讨教机会,葡萄架下悄悄听,就能偷得一点“巧”。

旧时女子,一双巧手太重要。乡里有句俗话“男人满世界走,带着女人一双手”,一个家庭的穿戴,全由主妇手作完成,不仅是过日子的必备,还是家庭的风光和门面。

“手作”的技巧,第一,靠习练;第二,靠一颗慧心。姑娘们在捏得住针的年龄,便从一个缝得歪歪扭扭的“荷包”、一个绣得皱巴巴的手绢起步,走上了修炼手艺的漫长道路。十二三,缝被褥,十五六,纳鞋底,一双手,越来越担得起养家的重任。

姑娘们的恋爱,往往在针线活儿上透露出来。她们手边缠绕上了琐琐碎碎的针线玩意儿:绣了半拉的花鞋垫,钩了一半的衬衣领,钻来钻去的毛衣针……那彩线绣成的鞋垫上有“白头偕老相爱一生”的字样,那白洋线钩织的衬衣领,横竖斜都是扇形的小花朵儿。

一有点闲暇,她们就掏出来飞针走线。随即,人也进入一种安静状态,神态定定的,眼神儿幽幽的,心思眼见得就飘远了。

她们的恋爱,好像不是跟心上人,而是跟手里的针线谈。谈得温柔,耐心,任性,看去很缠绵,古典。据说我奶奶嫁到老米家,穿针引线的媒人竟是一双“婴儿鞋”。那时,老米家还算大户,爷爷又是独苗儿。在讨媳妇这事儿上,祖奶奶颇费周章。二姑奶奶头生儿子过百天,作为姑表远亲的奶奶娘家来随礼。礼物中,有双巴掌大的红色婴儿鞋,惹得亲戚们纷纷称赞。那鞋底儿软绵绵,针脚匀称,针法讲究:虎额用“挑花”,虎眼用“打籽”,虎牙“齐针”,虎眉用“滚针”;鞋底中间,纳了九个菱形碎花。九个碎花称为九颗圆子,意思是“九子十成”。鞋脸整个儿一张老虎脸,咧嘴憨憨的笑模样。

祖奶奶一眼相中了这双“巧手”,托三托四地打听做鞋的姑娘。这一打问才知,论辈分,跟爷爷五服之外算是姑侄。毕竟远亲了嘛!遇到合意的姑娘,不能错过。

一双巧手,先于颜值什么的,成了婚嫁的重量级筹码。于是,那个巧手姑娘,在吹吹打打的乐器声中,成了我的奶奶。

奶奶与爷爷的爱情啊,不看容貌、不论性情,然而一辈子却也和谐平安。一年四季的节日里,奶奶的七夕是重头戏。每年她都要指导着姑姑们在庭院里供瓜果,摆针线,对着月亮跪下,双手举针线在头顶穿过针眼。姑姑们像考试也像游戏,顺利穿过的是“巧”手——针线啦、婚姻啦、都会顺心。

如今,针线活儿在我这辈已基本废掉,打个毛衣、缝个扣子,还拿得出手;到我女儿这一代,便已基本绝迹,连扣子也不会缀了。姑娘家“巧”不“巧”,没人再问。跟大工业流水线相比,个人的巧手不值一提。

如今,七夕成为中国式情人节,小熊鲜花巧克力替代了“拜月”仪式,随之消失的,是女孩儿们穿针引线的曼妙氛围。然而,葡萄终要爬到架上,鸟儿还要回归春天的巢,那些温馨的节日场景,将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米丽宏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