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由“大”向“强”宿州农业破浪前行

2023-08-09 08:50来源:农民日报作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韩浈浈

7月的皖北大地,从熟黄换上了一片新绿。

安徽省宿州市淮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李清武正在经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小麦刚进6月就成熟了,收割、烘干、打包、销售一气呵成。紧接着,下一季的玉米、高粱和大豆也相继种下,收割机、播种机、喷灌设备在田间你方登罢我上场。

“地不闲,人也不闲。联合体里可以提供从耕、种、管、收、烘干、加工、销售到农技培训、融资的全程化服务,抱团经营、降本增效、收益稳定,种地越来越踏实。”李清武的话道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宿州种粮人的底气。

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拥有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宿州作为农业大市的底气颇足。与此同时,宿州农业发展也有自己的桎梏,耕地面积901.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77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粮食生产优势强、贡献大、责任重,但发展高效益农业的空间有限。如何在重粮、富农、强市之间找到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夏日时节,记者穿行在广袤的皖北平原,感受着沉甸甸的夏收带给这片土地的喜悦,体会着一座“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奔涌图强、生机勃发。

改革——让土地释放更大的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地方,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传统农区、农业大市,就是“财政穷、经济弱”的代名词,粮食贡献大,带给一地政治上的荣誉要远远大于经济收益。

如何破题?宿州的切入点,是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土地上的活力,以现代化大农业带动农业经营的降本增效。

在宿州市泗县泗城镇赵庄村,村民苗家乐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曾经,苗家乐一家的25亩耕地零散分布在几个田块上,夏收之后要全家总动员忙上好一阵,才能把下一季的庄稼种上。如今,25亩耕地连成了片,机器灭茬、深松、碎土、播种,只用了半天时间,新一季的庄稼就下了地。

这是泗县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注脚。化散为整,看起来只是将细碎的土地进行了“拼图式”的重新整合,却释放了土地上的多重效应。

站在田头,泗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祖巍给记者细算了几笔账。首先是耕地面积增多。“农户田块之间的地垄地沟、生产道路大量减少,土地连了片,过去利用不上的荒地、坡地也可以一起进行平整,不少村庄最后一合计,都实现了可耕种面积的增加。”其次是土地价值增长。“原来每亩地转包价格只有五六百元,现在是1000元一亩,土地不分散了,地也变得值钱了!”最重要的是夯实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个村子只用一个整平机就把地块全部整平,社会化服务可以顺利入场,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农民种粮就有钱赚了,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泗县通过集中整合土地资源,将19823块田盘整为3016块,仅田间小埂就整拾了2000多条,累计增加1.5万余亩土地用于农业发展,带动全县约3.3万户农民增收768万元。

这并不是一次单一的改革实践,在埇桥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宿州市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过——探索建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连续3年被写入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全省率先开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建设,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土地上的生产力,宿州农业正在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农业大市提速迈向农业强市。

拓展——老特产焕发新光彩

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土特产”。符离集烧鸡曾经随着绿皮火车飘香全国,砀山酥梨的“金字招牌”经久不衰,埇桥大豆以高于43.8%的蛋白质含量在全国多次豆类竞赛中斩获殊荣。但再好的农产品,如果只是当作初级农产品售卖,市场销量再大也难逃“薄利”的短板,要念好“土特产”经,就要在“接二连三”上下功夫。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每年4月的砀山梨花节,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当地的“赏花经济”,平均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2.1亿元。“目前全县梨树种植面积达到了50万亩,小小酥梨变成‘富民果’,串起了一条完整的酥梨全产业链。”砀山县副县长刘建说。

在鲜果售卖方面,2022年,砀山酥梨平均零售价每公斤6元左右,从部分百年梨树上采摘下来的“年份梨”售价达到每公斤12元以上。从300年树龄的老梨树上采摘下来的梨论个卖,一个100元还供不应求;在深加工方面,研发出了梨膏、梨罐头、梨胶等产品,2022年仅梨膏的总产值就高达6.3亿元;在农产品电商方面,与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开展合作,采取“一个电商一个村”的模式,不仅带动相关从业者10万余人,还带动仓储物流、泡沫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在经济循环方面,定期修剪下来的树枝“变身”为菌棒,给果农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值得敬佩的是,“浑身是宝”的酥梨产业一方面积极面向市场不断升级,一方面还坚守着自身传统独特的种质资源。对6万多株老梨树实施“一树一档、一树一牌”,加强动态监测和种质资源保护。酥梨研究院副院长王学良告诉记者,砀山酥梨的独特性是“1”,其他的技术、产品加持都是后面的“0”,只有把砀山梨的根守住了,才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守住特色,深挖价值。在埇桥区皖豆香豆制品有限公司,一颗颗豆子被“吃干榨净”。除制成各类豆制品外,大豆秸秆回收变优质饲料,做豆腐排出的黄浆水经过发酵工艺变鱼饲料,豆渣变猫砂……在符离集烧鸡工业园,老字号符离集烧鸡正在用新的产品形态迎接市场严苛的检验。鸡爪、鸡胗、鸡腿、鸡翅,整鸡拆成零食卖,颇受消费者青睐,新近研发的加热即食预制菜也通过冷链物流“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农业的强,不仅要体现在供给能力强,更要体现在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宿州市副市长刘博夫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宿州市坚持用工业化手段推动农业做大做强,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47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63∶1。设立10亿元预制菜专项投资基金,组建预制菜产业联盟,目前预制菜经营企业超百家、年产值达120亿元。

富民——带农致富的产业才是好产业

砀山县良梨镇桃源村,600多亩的葡萄产业园一片浓绿。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村民崔吉良已经在村集体领办的隆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工作了4年多,每月3500元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和村里的分红,让这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地脱了贫。

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负责葡萄种植的技术、农资、销售和品牌打造,有的农户以土地作为资金入股,每亩地租金1000元,年底分红1000元,再加上在葡萄园里的务工工资,收入稳定可持续。有的村民掌握了种植技术,从合作社“倒租”大棚管理,在收获时节将葡萄以每斤1.25元的价格交付给合作社。“没成本,也没风险,我们都把这葡萄产业叫作幸福产业。”农民杨永兴承包了14亩葡萄大棚,一年纯收入七八万元,比外出务工强了不少。

“这几年宿州在发展乡村产业上,牢牢抓住一个原则,不论产业大小,首先要看这个产业能不能联农带农。只要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再小的产业也有奔头。如果只是富裕了企业、富裕了个别人,再光鲜的产业也不行。”宿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邱宏瀛说。

灵璧县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蘑菇工厂”,让130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入工资4500-7000元。灵璧县副县长许东方介绍,示范区作为实训基地,培养职业农民,举办培训班、送技术上门,带动全镇16个行政村实现食用菌种植全覆盖,60多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涌现出双亚种植合作社、振兴家庭农场、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20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0万平方米,年产量2万吨,产值2亿元,实现了小车间大产业、小基地大群体。

“黄淮平原给了宿州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给了我们稳产保供、重农强农的重大责任。”宿州市委书记杨军说,我们要把农业作为最大市情、最亮底色,按照“五强”要求,推动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农民增收向全方位拓展,加快推进宿州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责任编辑:丁曼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