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汴水流韵  > 正文

书缘

2023-08-07 10:24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最早接触“书”,是1953年前后,我还在母亲怀中抱着的时候。我应该叫叔叔伯伯的一群街坊们,每天都到处去借书,借来之后,让我母亲读给他们听。

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可以消磨业余时间,唯一可以帮助熬过漫漫长夜的活动,似乎就是“听大书”。叔叔伯伯们多不识字,而我当教师的母亲因为需要带我,只好放弃了教职,在家里当“全职妈妈”。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成了街坊们的“读书人”。

读书给别人听,或者大家集中起来听别人读书,可能是很古老的文化传统,当时故乡人称这种活动为“揭页子”。故乡的县城老衙门口有个“说书场”,场里有个专门靠“揭页子”生存的艺人,姓段,据说是前清的秀才。段老人拿一本《三国演义》“揭页子”,因为一边读,一边讲解,一本《三国演义》“揭”了好多年。当然,1953年前后,揭页子的段老者,已经销声匿迹了。这种“传统”似乎不惟中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记得好像读过一本外国的长篇小说,大概叫《读书人》吧,写那个“读书人”因为读书,有了先进觉悟后所发生的故事。小说里的所谓“读书人”,就是古巴生产雪茄的工厂,专门找来在雪茄作坊里,读书给工人听的人。

每天晚上,街坊们聚集起来到我家听书。显然,父亲喜欢,略带得意地自称我家是“寒舍书场”。母亲读书的时候,街坊的叔叔伯伯们轮流抱我。后来他们见到长大成人的我,就居高临下地宣称:乖乖,老子可是抱过你的!我委婉地反驳:你们借来的书,我也都听过的。他们马上说:你还尿湿过我的衣服呢!我只好表示道歉。同时强调,那个时候,我根本听不懂你们的“书”。事实上,随着年纪增长,渐渐弄明白了他们的所谓“书”,其实都是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一类,诸如《三侠剑》《七侠五义》《包公案》《刘公案》等等,皆为“妇孺之学”。

母亲本爱读书,可谓手不释卷,晚上大声读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给街坊邻居们听,白天一个人的时候,就默默地看其他小说。母亲八十岁的时候,我的一拨朋友在我家讨论“张恨水”,意见不统一,争吵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坐在餐桌上,慢声慢语告诉他们:你们没有好好阅读张恨水,几本书中的人物情节都弄混了……接着,很明白地告诉大家,某某,是某某书中的人物,某某则是某某书中的人物,某某情节是某某书中的情节……你们让关公打秦琼,自己先闹了笑话,还辩论争吵什么?朋友们先是大大吃惊,后是羞愧难言。吃惊的是这个家庭老太太居然如此“博学”,羞愧的是自己因无知而贻笑大方。

这种生活环境,当然培养了我对读书的兴趣。走路还有些蹒跚的时候,就经常拿到书籍,一本正经地翻看,爱不释手的样子。父亲见了,鼓励我也读一读。我当然高兴,但是还没有上学,不认识字。父亲说他们可以教我。在父母的帮助下,我慢慢从一字一顿到可以流利阅读了。我们家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我站在中庭大声阅读小说,父亲一边忙手中的活儿,一边听,随时纠正我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大声读《秦英征西》,读到秦英举起来巨鼎,累得微微“腰红”。父亲从旁纠正,是脸红。我把书递给父亲看:说明明是腰红嘛!父亲看都不看,说书上印了错字。我表示不服气,书上怎么会有错字?父亲毫不含糊地说,你给我记住,什么人都可能犯错误,印书的人也不例外。

“什么人都可能犯错误”,这句话,陪伴了我一辈子,让我经常得到新的领悟。

我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读完了四大名著,相对其他同学,读书相对多而且杂,虽然有些囫囵吞枣,虽然有些混沌迷糊,却对我后来的学习乃至创作,都受用无穷。读书的实用功能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喜欢读书的兴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孩子教育,美好兴趣和优秀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尹洪波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