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土坷垃”里钻出“金疙瘩”
“知了,知了……”进入伏天,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蝉鸣声此起彼伏。晚上8点左右,在砀山县玄庙镇果园新村万众金蝉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捕捉从地里钻出来的金蝉。
金蝉,砀山人又称作“爬拉猴”,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利用林木养殖“爬拉猴”,在砀山已成为一门赚钱的“好生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我们养殖的‘爬拉猴’销路非常好,每只能卖到1元至1.2元,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很多电商也慕名来我们合作社直播带货,每天捕捉来很快就卖完,供不应求。旺季时每天能销售2至3万只。”万众金蝉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成龙说。
在合作社的育种大棚里,30厘米左右的树枝扎成捆,铺在架子上,每个架子下面兜着一块白色棉布,打开手电,枝条里孵化出来的蝉蚁掉落下来,聚集在布面上,密密麻麻。
“自己育种不但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增加一份收入,一根(带蝉蚁)枝条大概能卖3毛钱,买回去直接放到树下的地上就可以了。”陈成龙一边查看金蝉幼虫的孵化情况一边说。
据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孙亚介绍,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2%,非常适合林下养殖金蝉,金蝉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全县成规模的合作社、养殖大户有近百家。一些金蝉养殖合作社还发展起了金蝉幼虫培育孵化体系,拉长了金蝉养殖产业链,吸引县内外很多养殖户来采购幼虫。小小金蝉变身“金疙瘩”,成为当地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
崔猛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