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伏羊
夏至后不久,掐指头数到第三个“庚日”,这时候就算是入伏了。伏日共三伏,一般是30到40天。入伏后天气高温高湿,人与六畜都是很难熬的。要是再究根讲,伏这个字,从人,从犬,意思是因为酷热,人要如犬那样匍匐着。7月的11日,就是入伏第一天,这一天,我期盼已久。
我历年的习惯是伏日食羊肉,这已成为我与夏日妥协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天,我会买上几斤本地白色山羊前腿肉,或煮或蒸或烧,佐以葱姜胡椒等物,待肉烂熟,即邀家人或亲朋一起享用,我谓之补“伏贴”。补伏贴是徐淮之地的一种古老习俗,民间有一种寒症夏治的说法,羊肉阳气极盛,是祛除寒湿的天然食物。伏天是一年中气血最旺的时节,运用这个时机反向医治一些寒病症,可以起到调和身体阴阳的功效。这种辨证的医学思想是研究民俗的道门中医给我灌输的,虽然它放大了羊肉的功效,但我也深信不疑。说是为寒症夏治,其实多半也是为了口欲。常年生活在北方,幼时又少荤,营养不够,后来条件允许了就喜肉食。羊肉在保留了足够能量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鲜和美的全面追求,胜过所有的山珍海味,算得上平民舌尖味觉的极致了。宋朝前,宫廷宴席主菜也大多为羊肉,所以羊肉谓“官肉”,居“三牲”之首。以汉字结构分析来看,“鱼羊为鲜”“羊大谓美”“食羊即养”,这些食材审美及养生理念,都蕴含着古人药食同源理论的探索和构想。
我第一次食伏羊是在萧县的圣泉。圣泉位于县城北凤山后,因水色清澈,水味甘甜而名圣泉,素有江南第一泉之称。北宋年间,乡贤窦师道在此隐居,并修筑“拱翠堂”,成为游人雅士流连之地。圣泉的羊肉馆在山腰,桌子露天摆放,穹顶有草棚,泉水从脚边流过,雀鸣从头顶掠过,羊肉的味道从鼻尖飘过。让人不由想起“樵斧空林听不穷”的诗句来。
圣泉的羊肉以全羊为特色,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们端坐在桌边,二三十米外就是一群备选的山羊。客人根据人数挑选,只要付二十元的加工费,全部能食用的就都归食客了。这里的烹饪以大块木柴暴煮暴蒸为主,辅以味甘的泉水和极简的蘸料。很快,几大盆白亮鲜嫩的大块羊肉就端上了桌,每块足有四两大小,客人可以用手抓肉块,蘸上胡椒、盐、花椒粉、孜然等调制的佐料,咽下肉块,再喝两口滚烫的原汤,真是大快朵颐。据说这种吃法虽显粗鄙,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对肉类食物基本的贪欲,但其极简风却保存住了羊肉的天然肉质,使其不失肥美鲜嫩,颇似继承了彭祖烹羊的技艺遗风。
十里一风,百里异俗,在灵璧县的冯庙镇我吃到了完全不同的羊肉。冯庙有大小十来家专做羊肉的馆子,这里和鲁豫菜系相比,承继了淮扬烹饪的精致细腻和融合性,完全唤起和发挥了羊肉作为食草动物之首的香、鲜、韧、柔,在自然肉香的基础上借鉴了各类菜系的烧法,配料也极尽奢华周全。我们选择了一家传承悠久的店面就餐,除了认可他们的烧羊头、羊排外,还是慕名他们店里的手工羊肉水饺,以及门口冯氏老人的招牌烧饼。“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煎饼摊鸡蛋。”头伏吃水饺也是灵泗洪零沟一带的民俗。伏日人们食欲不佳,羊肉水饺是健脾开胃的食材,也有避暑祛热,祈福遂愿之意。主人热忱客气,让我们点菜。同伴和我,你早就推崇你们冯庙的羊肉水饺,这么多年一直没吃上,今天我就只点一样——羊肉水饺。餐馆老板忙说,对不起,水饺每天只包十份,早已预定完了。同伴略显失望。主人忙介绍,门外有老冯的烧饼,酥香薄脆,配羊肉堪称一绝,味道不输羊肉水饺,能吃上正宗的冯庙烧饼你们也不虚此行。于是赶忙到门口买烧饼,不料老冯正收摊,原来老冯的规矩只卖到十二点,多一分都不停留。主人带着歉意道:这次不算,下次一定让你们都吃上。我却觉得这样挺好,什么都不可太过圆满,留点缺憾才好。
李晓江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