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引我走上文学路
《拂晓报》对我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小时候因为叔叔是小队会计,穿绿衣服的邮递员叔叔每天都会骑着一辆绿色的邮车,把一叠叠报刊和一封封信件准时送到叔叔家里。我一听到熟悉的邮车铃声就会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叔叔家里,帮他把那些报纸放到不同的报夹里,把那些花花绿绿的信封、明信片放到窗户下面的筐筐里,这样大家来看报纸或取信件时就能各取所需,省事儿多了。
叔叔告诉我,那几张四个大字的报纸,一张是《人民日报》,一张是《安徽日报》,一张是《参考消息》,只有三个大字的是《拂晓报》,它是彭雪枫将军在战争年代创办的,现在是宿县地委的机关报,登载的都是宿县地区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我那时只上小学二、三年级,虽然对叔叔的话似懂非懂,却对《拂晓报》产生了说不出的好感与好奇。后来叔叔又陆陆续续地给我讲了彭雪枫将军与《拂晓报》的故事,这使我对《拂晓报》的印象更深了,渐渐地我成了叔叔家的读报员,一放学就到叔叔家看报纸,在读报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在读报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加深了对伟大祖国和我可爱的家乡的无比热爱。婶子每每看到我读报纸的样子都会夸上我几句!
可能由于《拂晓报》上写的都是宿县地区的新人新事新气象,用今天的话说叫接地气,我便对它爱不释手,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叔叔家里浏览《拂晓报》。有一次居然看到了叔叔的名字,我问问叔叔咋回事,叔叔说他是《拂晓报》的业余通讯员,经常给报社写稿子,还得过奖状呢!我越发感到惊奇,就问叔叔我也能给报社写稿吗?叔叔说能呀,你只要平时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你将来也可以当上通讯员,也能写出大家爱看的好稿子!我将信将疑,如果有一天我写的东西变成了报纸上印出来的铅字,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中注定,事物的发展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我的作文水平越来越高,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但我最终只考上了一所中专,没有学文却学了牧医,毕业后走上了基层工作岗位。从此每天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不是催种催收就是计划生育、挖河修路,一年到头打不完的“硬仗”,忙不完的“中心”,每天累得疲惫不堪,幸亏有《拂晓报》做我的良师益友,我才有了一路走来的精神食粮和不竭动力。通过《拂晓报》,我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了各地的工作动态,而且扩大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我还特别关注“读者来信”专栏,在那里寻找解决基层问题的答案。
转眼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有一次在中医院看病,晚上无事便和爱人一起到沱河景观带遛弯儿,当我看到夜幕下的沱河两岸,灯光璀璨,霓虹闪烁,男女老少在温馨幸福的氛围中散步聊天时,不禁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当即写了篇《古沱夜色》的散文。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写散文,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文章写成后,我小心翼翼地发到群里,意外地引来一片好评,更有人主动为我润色,帮我转发,并传给了《埇桥时报》的张璘编辑。张璘编辑在大加赞赏的同时建议我投给《拂晓报》。我开始有点犹豫,后来连上海来宿州故地重游的老知青束永立、俞育钢二位老师也认为应该投《拂晓报》,但用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稿子发了出去,不久《拂晓报》文艺副刊刊登出来。我当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文章见报后,社会反响很大,很多老同学,甚至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戚、朋友都来电祝贺,有的索要载有《古沱夜色》的报纸,连一起工作多年老同事见面都直喊我作家,弄得我非常不好意思。有了这篇开天辟地的处女作,我的创作欲望和激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仅2019年一年,我就在《拂晓报》上发表了近20篇作品。以报为媒,我也结识了更多的文友老师,在他们的悉心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2020年,我的散文创作进入了高产期,同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青春如诗》正式出版发行,《拂晓报》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再次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
这便是我与《拂晓报》的一段情缘,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汪云海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