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因循小暑来

2023-07-05 18:29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暑,热也。”

走过夏至,小暑的白天开始逐渐变短,但气温却一直在升高,炙热潮闷的空气,让人十分难耐。此时,要么没有风,即便有风,也常是裹挟着热浪的风。天地之间如同变成了蒸笼、烤箱,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意,而是所有的风都带着一股热浪。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这一时节,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面对酷热,多数古人似乎只有“逃”和“熬”。怎么“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怎么“熬”?熟睡。陆游有首诗,题目就叫《逃暑小饮熟睡至暮》。苏轼为避一时之暑,说得更有意思:“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辛弃疾把避暑方式作了全面概况:“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炎热中寻一处清凉,似乎是最惬意的事。古今文人描绘小暑时节的诗词歌赋书画,多有雨后、荷间、夜风中、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这时的花,当属荷花。因此,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他们赏荷、喜荷,不只因为荷花代表了中国文化崇高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因为他们从荷花身上悟出一种重要的中国智慧:心之静。

小暑日一过,人们往往会在夜晚开始走出户外纳凉。秦观有首《纳凉》诗,写的就是这一景象。诗曰:“携仗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首诗抒发了夏夜乘凉的愉悦之情,作者通过笛声悠扬和莲香的清淡,写出了凉生心静的适宜。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农家人可没有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也享受不到这种清福。为躲避直射的阳光,劳作一般是上午早出工、下午晚出工。早上听到“黑老虫”鸟叫唤就起床下地,那时还是满天星斗。下午晚到什么时候呢?西边太阳还有一竿子多高,彩霞满天,一直干到月升中天。“披星戴月”是其真实写照,中午则聚在树荫下、水井边打个盹。这只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再热也要在田间劳作。田里耕耘,田里的水像是煮沸的,背上的汗像瓢泼一般,但人们都没有理由抱怨,因为农家人深知:秋天的硕果,从来都是因炎热而结实。“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这正应了家乡一句农谚:“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在我的少年时代,入伏后的夜晚同小朋友相约走出家门,当然都是男孩,拎着个小软床,或拿着个小席子,到生产队有塘的场上去睡觉,那是段愉快的时光。先在麦穰垛边捉迷藏玩耍一会,再“扑通扑通”下塘洗个澡。回来躺下,听着看场老人用手指着月亮讲嫦娥、吴刚、桂树、玉兔的故事,或是讲古今英雄、忠义两全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老人坐在一溜“小光腚”男孩身旁,继续“吧嗒吧嗒”抽旱烟,暗夜里不断闪灼着火焰,他还在不远处燃起一小堆一小堆麦糠用来驱蚊子。各家的孩子放到这里睡觉,家家放心。在老人慈祥的眼里,没有比看到下一代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关爱下一代,古今同源,一脉相承。

席卷大地的热浪,频繁而下的大雨,造就了小暑时节瓜果的特殊味道。家乡的西瓜、甜瓜、蟠桃、黄桃、水蜜桃……带着只有暑气才能熏蒸出来的香甜和饱满的汁液,给人们送去一份特有的享受。夜色撩人,独享人间烟火气。更有露天大排档,烤肉烤菜喝啤酒,人们大汗淋漓、大快朵颐,无拘无束,自由畅快,逐渐成了城镇夏夜的一道风景。

热烈的生活铺天盖地,流淌不断,但小暑和大暑比起来,还只是“弱冠之年”,大暑的到来才热到最高点。小暑之际,人们要密植心灵的绿荫,有怀揣晚霞满天的情怀,有投入生命蒸腾的状态,方能确保身心机能旺盛,在大暑的“大考”中活出精彩。

□张炳辉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