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竹椅的老人
我和朋友开车到安吉办事,一路上到处都是竹林,微风拂过,竹海荡漾,郁郁葱葱。
我们穿行在翠竹摇曳的山间小道上,突然看到前方人头攒动,有许多卖山货的,笋干、土鸡、竹篮、时令蔬菜应有尽有。朋友说是山里的集市,于是我俩把车停在路边,到集市上逛逛。路边的4把竹椅进入我的视线,边上坐着一个瘦削的老人。
“多少钱一把?”我想买几把放在家中的小院子里坐。我时常看到村里人家,墙角柱子边、门槛外、庭院内,总有几把竹椅散落放着,让人随手可取,随时可坐。
“50。”老人满脸堆笑,“这是我昨晚刚编出来的。”
“能便宜不?”看着纯手工编制的椅子,我本不想还价,50元已经低于我的预期了,可还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
“50不贵,我一天最多也就能编两把。”老人拿起椅子,给我看他的做工,“你看这手艺,好得很!”
“你自己做的?”我细看了老人两眼,古铜色的皮肤上,两眼凹陷,两只手布满了划痕。
“我就这个村子的,你打听编竹椅的老江,大家都知道。”老人家指了指旁边的村子说。
“我手里没现金,这样,我先去办事,你给我留两把,我一会儿回来取。”我挑了两把放在一边,就和朋友匆匆离开了。
办完事,已到了傍晚,那个集市并不顺道,但想到那两把竹椅,我们还是拐了过去。集市已经散了,老人还在那里等着,身边还放着早晨那四把椅子,显然,这大半天一把也没卖出去。看到我回来,他连忙把我挑好的两把椅子拿过来。
“大伯,你是祖传的手艺吧?”我掏出一百块钱给他。
“两把给80就好。”老人家要找我20块钱,我拒绝了,“我祖上好几代都是篾匠,你要感兴趣,可以跟我到家里看看……”老人指了指前面三四十米处说。
在老人家几平方米大的作坊中,放了些竹子,还有几件半成品。老人见我好奇,迅速挑了根竹子,要现场演示给我们看。只见他以竹片为尺、刀痕为印,手起刀落间,将竹子锯成段、打开洞、削为片。整套动作麻利流畅,压根不像七旬老人。“我今年73岁,从15岁开始学,俗话说‘三年徒弟、三年伙计’,要六年才能学会一门手艺。”
“做竹椅一般要挑选生长三年以上的原竹,老嫩适中,刮、切、削、刨起来最是趁手。先把椅腿的尺寸量好、锯好,再凿好洞,锯好需要的横杠、靠背等部件,锯好后把要弯曲的地方挖出凹槽。”看到有人对自己的手艺感兴趣,老人如数家珍,耐心地讲解着制作步骤,“弯曲椅腿前先要用火烤过,不经过火烤一下,弯起来要裂掉的。”老人家边忙活边给我们讲解,“一把竹椅售价五六十元,我现在年纪大了,一天最多也就能编两把,附近好多人家里都有我编的竹椅,我只要每天有点事情做就够了。”老人叹了口气说,“现在买竹椅的人越来越少了,小辈也不愿意学这个,时间久怕要失传了……”
看着老人家满手的老茧,想着他从十几岁的少年,到70多岁的匠人,每天钻孔、打磨、火烤、拼接……我颇多感慨,功夫真的就藏在岁月里,藏在老茧里。作为手艺人,他的幸福很简单:手艺被他人需要,就是最大的满足。
竹椅的世界太单调,年轻人都想去外面闯荡,都想过多彩的生活。也许,等到年轻人在外面历经风雨、不再轻狂的时候,就会想回到村里,回到竹椅的世界。
葛鑫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