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变“赛场” 减损论“英雄”
“现在我宣布,比赛开始!”日前,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全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宿州“国元杯”埇桥赛区)在埇桥区朱仙庄镇镇西村火热开场。10名机手驾驶着不同型号的联合收割机在各自作业区内娴熟地作业,麦田上空扬起层层麦茬。
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总农艺师郝彩侠告诉记者,此次大比武按照农民自愿、自备机具的原则,面向全市从事小麦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合作社成员,只要持有联合收割机有效驾驶证者都可报名参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以赛代训、以赛提技,引导广大机手在机收作业中更加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作业区小麦长势、成熟度基本一致,那大比武比什么?“主要看三点:留茬高度、作业时间和损失率。”据市农机推广(培训)站高级工程师黄鹏介绍,一是要求机收作业后,小麦秸秆限茬在15厘米以内。二是本次比赛每个作业区作业面积为2亩地左右,要求机手在8分钟内完成机收作业。三是通过现场测量掉落麦粒的重量,确定机收损失率。
机手完成机比赛结束后,只见考核组成员拿着测量器具,到收割后的麦田仔细捡拾作业区内未脱净籽粒和地面掉落的籽粒,查看机收成效。随后,评审专家综合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规定范围内的机收损失率、留茬高度以及机手操作熟练程度、规范与否等,对机手的作业表现进行现场排序,决定比赛名次。最终,刘艳坡、高运鑫、刘玉分别获得比赛一、二、三等奖。
“我参加此次比赛也是希望能与其他机手相互学习,提高农机操作技术和收割效率。”比赛结束后,机手刘艳坡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比赛心得,“农业部门每年组织操作技能、安全生产、机收减损等内容培训,让我们树立了节粮减损的意识,大大提升了机收作业的技能和水平。同时,农机技术人员提前指导我们对作业机械进行检修和调试,保障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小麦机收作业。”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两强一增”行动为主抓手,以生产减损、收获减损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的宣传贯彻,通过举办机收减损比武、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引导农户和机手选择适宜机具、收割时间、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落实机械作业操作规程和农艺措施要求,有序推进全市“三夏”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确保全市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文/记者 彭序 图/记者 苏洋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