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哪儿去了?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埇桥区桃沟镇戴夏村的宿州海创环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厨余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刚刚入选住建部发布的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名单。
“厨余垃圾是什么?”“厨余垃圾去了哪里?”记者带着疑问,在公司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参观项目,了解厨余垃圾的处理流程。该项目场地分为主厂房、化水车间、综合水泵房、餐厨预处理系统、卸料大厅、渗滤液处理站等,一座座高大的处理设施矗立于场地间,形成工业化景观。
当一辆辆垃圾收运车停至卸料大厅,工作人员按下操作按钮,车上的垃圾转运箱一侧抬升将垃圾倒进接料斗内,“变废为宝”的第一步就从这里开始了。
这些餐厨垃圾首先进入预处理系统进行全自动筛选,分拣出体积较大、较硬的杂质,经过破碎制浆、除砂除杂、蒸煮后,再通过三相离心机将沼液、沼渣、油脂进行分离,沼液再通过厌氧发酵后可以产生沼气,沼气、沼渣转化为可利用资源送往生活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实现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最后,被设备“吃”进去的厨余垃圾,经过技术处理,废水经渗滤液处理站处理后进行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沼气可做能源利用;粗油脂可做生物柴油的原材料进行外售。
“厨余垃圾包括酒店、宾馆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和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不同之处在于,餐饮行业的餐厨废弃物油脂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资源化利用价值高;农贸市场和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油脂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低。”海创公司综合管理处工作人员张小建告诉记者,为此,项目有两套处理系统。餐厨垃圾采用“物料接收+大物质分拣+破碎制浆+除砂除杂+三相分离”生产工艺,厨余垃圾采用“物料接收+破碎+挤压脱水+调浆除砂”生产工艺。
张小建介绍,海创厨余垃圾协同处置项目能实现年处理厨余垃圾7.3万吨,年产沼气量约376万立方米(甲烷含量为60%),年产粗油脂约876吨。项目将实现宿州市及辖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全覆盖,也将助力宿州市落实垃圾分类。
在公司内,记者还看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垃圾无需分拣、破碎,燃烧充分,灰渣产生量少,发电量高,年处理生活垃圾可达18.25万吨,预计年发电量为9896万千瓦时,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记者 徐蕾
责任编辑:丁曼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去年宿州市共收购秋粮57.54万吨 05-30
-
2安徽“双创汇”·宿州“科创心连心”走进宿州学院 05-29
-
3宿州市组织2.3万台收割机投入夏收 05-29
-
4杨军赴萧县砀山县调研生态环境保护、河湖长制等工作 05-27
-
5王启荣出席第二十期宿州市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 05-27
-
6全国矿山防治水工作现场会在宿召开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