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篱笆
春末夏初,蔷薇花,开得轰轰烈烈。
可奇怪的是,一提到蔷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蔷薇的“刺”,而不是蔷薇的“花”。其实,蔷薇多刺,亦多花,只是那花,哗啦啦地开,又唰啦啦地落,集中且短暂,所以,留在人们印象中的,似乎,更多的就是蔷薇的“刺”了。
朱彝尊有一首《北双调·沉醉东风》:
“香茅屋青枫树底,小蓬门红板桥西。虽无蔗芋田,也有桑麻地,野蔷薇结个篱笆。”
茅屋、青枫,蓬门、板桥,蔗芋、桑麻,蔷薇、篱笆;一首清丽短曲,一派田园风光,一种野逸风情。端的是让人好生喜欢,好生向往。
“野蔷薇结个篱笆”,正是利用了蔷薇多刺的特性;借助野蔷薇,来遮蔽篱笆间无可奈何留下的空隙。
蔷薇、篱笆,这种结合,由来已久;这种结合,也实在是“天然”到了极点,“田园”到了极点。
现如今,乡间,仍是随处可见。这蔷薇也怪,栽在篱笆内,爬在篱笆上,花开时节,每一朵花,却又俏生生地伸出篱笆,在篱笆外绽放,像是探出篱笆的一张张童真的笑脸;所以,每每引得行路之人,顾盼回首,脚步依依,仿佛总有一份割不断的情思。
其实,蔷薇花开时,那花,也确然是好看。
蔷薇花,花色品种繁多,红、黄、白、紫等,各色皆备。且,花朵多为复瓣,每一枝头,都有数朵花伸出,所以,花开时,花朵极其稠密;若然是各种花色的蔷薇,夹杂在一起,花开时节,就不仅仅是稠密,而且还熙熙攘攘,给人一种喧闹、热烈的感觉。仿佛初夏风情,就该如此。
蔷薇的枝条,能伸展得很长,很长;众多的枝条纠缠在一起,一蓬蓬地缠绕在那儿,就很是有一份气势。有一年,我去一个叫“九龙涧”的地方游玩,一条河流的两边,垒砌了高高的堤坝,堤坝上面栽植了各色的蔷薇;大概是经年了,蔷薇枝条下垂,已然覆盖了一条长长的堤坝。正当花开,从堤坝顶端向下望去,坝坡,完全成为了一条宽幅的瀑布;花事喧闹,你仿佛能听到那条“花瀑”的哗啦啦的流淌声。如果横向望去,堤坝蔷薇花,就构成了两条长长的“花带”,顺着河流,绵延而去;它就像一幅花笺的两边“界栏”,中间的河流,潺湲而去,正是大自然,自由灵性的“书写”。
明代顾磷有一首诗,赋蔷薇花开:“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蜜叶翠帷重,浓花红锦张。”说枝长百丈,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庶几近之;而“蜜叶翠帷”“浓花锦帐”,就真真是形容得十分恰当了。
蔷薇有刺,也有花。
中国文人喜欢“载道”,所以,看见的就常常是蔷薇的“刺”。王士祯《戏示老圃》:“语君种梧桐,君嫌颜色少。莫种蔷薇花,岁寒足荆棘。”表面上是“戏示”老圃,实则是在警示世人:多行善事,莫种恶果。
到底还是“凡人”心态来得正,从蔷薇中,多看到“好处”。比如,初恋的人,赠送蔷薇花,象征爱情的纯洁;以之迎送宾客,则象征友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甚至全然将蔷薇花,看作“真、善、美”的象征,一派心地的单纯和明净。
哎,其实,花自花开,花自花事,到底还是人“自作多情”;何不干脆,就是“见花是花”呢?
□路来森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