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爱情
我的一位苏州画家朋友到西双版纳写生时,赶巧遇上了泼水节。无意间,他在欢快的水花中踏着了一位傣族姑娘五彩斑斓的裙子。按照当地的风俗,这便是爱的表示。
他回到苏州后,对别人说起了这事,大家都认为只是一段浪漫的插曲罢了。可是,那位傣族姑娘却诚挚地爱着画家,她不远万里跨越大半个中国来苏州看望他,画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两人又鸿雁传书了一年后,面对傣族姑娘的善解人意和似水柔情,画家想:“到哪里找得到这么好的姑娘啊!”随即就赶到西双版纳,成就了一桩人间的美丽姻缘。
有人说,18世纪的爱情是牧歌,19世纪的爱情是散文,20世纪的爱情是广告词,21世纪的爱情则是快餐。老派爱情一向是激情浪漫、自然超脱的,贵在牺牲与奉献。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让人看到了老派爱情的最美模样。1929年10月,朱生豪在杭州的之江大学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宋清如。两人对爱情的执着,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徐志摩与陆小曼。
1933年,朱生豪从之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工作,和宋清如天各一方,两人只能通过书信来倾诉双方的思念与爱恋。在长达十年的恋爱过程中,深情款款的两地情书就写了九年。“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是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这是朱生豪写给爱妻宋清如真挚的情话。
1942年,苦恋10年的朱生豪和宋清如在上海结婚了。婚后的朱生豪才气更彰,一心投入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事业中,而宋清如不再读书写诗,她甘做家庭主妇,帮工做衣补贴家用,为一日三餐奔走。在友人询问起时,她淡淡地说婚后的日子是:“他译莎,我做饭。”
世上不乏才子佳人,真正结成柴米夫妻、甘心过清贫日子的就寥寥可数了。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朱生豪和宋清如这样相敬如宾、矢志不渝的爱情。
越剧大师王文娟与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相濡以沫近半个世纪,是浪漫、含蓄而坚定的老派爱情典范。王文娟曾经这样回忆道:“恋爱时那一次次‘十八相送’,每次都是他最后送我回到公寓。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见识了许多风景,但最重要而又最不可替代的,永远还是那一个能够并肩同行、能够分享悲喜的人。”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我始终偏爱慢镜头的老派爱情,进度缓慢,却流淌着深沉与诗意。
陈卫卫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