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藤椅上夏日长
刚刚步入初夏,父亲就张罗着搬出那张旧藤椅,一遍遍地用水冲洗,一遍遍地用布擦拭,放在太阳底下晾干。晾干后,父亲又扶着藤椅,这边摇几下,那边晃几下,左边看看,右边看看,松动的地方,拿一根细铁丝固定好;破烂的地方,取两根藤条修补上。一张破旧的藤椅,陪伴了父亲一年又一年。
藤椅,在我们老家也叫藤榻,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在乡下人家,夏天里少不了用得上一张藤椅,就像炎炎长夏里的一把芭蕉扇,扇不离手,手不离扇一样。父亲的藤椅,什么时候添置的,恐怕连父亲自己也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从我晓事时起,这张藤椅就一直在家里。微黄的藤条被岁月刷上了一层古铜色,那样沧桑,那样古朴,浸润着父亲数不清的汗水,一辈子的辛劳。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砖厂里做取泥工,一个上午两船泥,要从湖里把泥罱上船,再撑到泥场边,一锹一锹地送上岸,每天天还是蒙蒙亮,父亲就要去上工了。中午时分,吃过午饭,父亲习惯性地搬出藤椅,或是搁在门口的过风处,或是搬到门外的树荫下,惬意地躺在藤椅上,休息上片刻。躺在藤椅上的父亲,一会儿工夫就鼾声雷动,爬起来又是风风火火,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父亲去上工的时候,藤椅就成了我的爱物。搬到院子中的丝瓜架下,舒服地躺在上面,头顶上的丝瓜叶茵茵的,在微风中摇曳着,阳光透过密密的丝瓜叶,碎碎地洒在身上,一闪一闪的,蒙蒙眬眬地就进入了梦乡。有时候也拿上几本小人书,一本一本地翻,一本一本地看,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
朱自清在《南京》里这样写道,“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里也说过,“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
如此看来,藤椅不仅是凡夫俗子的休憩之所,就连那些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对于藤椅也是钟爱之极。一张藤椅,只是放松地躺在上面,便能“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或者这只是文人笔下的藤椅,诗意着,也雅致着。对于乡下人来说,藤椅就是藤椅,躺在上面能纳凉、解乏,怎么舒服怎么来,也没有那么多的道道说出来。
炎炎长夏里,父亲躺在那张旧藤椅上,任凭凉风习习,蝉鸣声声,这样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如此隽永,又如此温馨。
田秀明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