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热点”变为“幸福起点”
权 静
从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到完成204个村级健身设施配建及维修;从推进6岁以下“托育”项目,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到提高农民养老金待遇,解决农民“老来难”问题;从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到大力推广“生态美超市”模式,做好城乡垃圾治理工作……细数我市2022年467项“民生大事”“关键小事”成绩单,一系列细致具体的民生安排,或切中社会热点难点,或回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现实需求。这些民生亮点,集中反映了我市党员干部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民生命题就是发展命题。不断的发展为我们解决了许多“有没有”的问题,加上“高质量”的必要条件后,发展方向就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而反映在民生实事上,就是老百姓从“吃饱穿暖”基本要求逐渐转向“吃好穿好”等更高需求上来。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生问题,往往就在群众家门口、眼皮下,虽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小事,却是群众感受最深、关切最重之所在。民生有改善,百姓得实惠,人民对生活才有了更多期待和向往,社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动能和潜力。事实上,民生改善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福利”。从健身步道、公园绿地带动的市场新需求,到美容、养生等产业发展新前景;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催生的“银发经济”,到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激发的餐饮、住宿、文旅等巨大消费潜力,不断增进的民生福祉,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提高了发展的长期增长潜力。可以说,民生改善始终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辅相成。
发展改善民生,民生赋能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这决定了民生保障只有“更优解”,没有“最终解”。唯有持之以恒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解决好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始终饱含“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保持苦干实干的奋斗姿态,确保民生实事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带一片,才能真正把好事做到百姓心坎上,让“民生热点”变成“幸福起点”。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