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记
近日返乡来到集镇上,见几个卖瓜菜秧苗的摊子前围了不少人,便也凑热闹般走到近前,但见几位农家老人手里各攥着一把刚买的有一拃多高的辣椒苗,枝丫间还带有白色的花朵。这使我忽然忆起了家乡的一句俗话:“茄子栽荚(小苗出土不久),辣椒栽花(长到初开花)。”更有割了麦之后栽下的麦茬辣椒。立夏前后,正是辣椒从苗圃地移栽到菜园地的好时机。至于温室大棚里的辣椒,那是近年才有的事,另当别论。
我的少年时代是家乡物资匮乏的时代,“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是真实写照,辣椒也就成了农家人下饭的必备,流传一句自嘲的话是:“窝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那时,谁家不在家前院后或自留地里种上几畦辣椒,会被人笑话成“不是过日子的人家”。
每年初夏,农家人把辣椒苗移栽到早已上好底肥、刨好浅坑的畦上,浇好水,封好埯,辣椒就完成了一趟“说走就走的”迁徙。然而,这要和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拉丁美洲远航到东方这块土地扎根落户相比,他们的这次迁徙可算是短得不值一提。
目前,餐桌上无论煎炸炒炖焖,还是烧烤肉串,尤其是吃火锅,没有能离开辣椒的。在我国几个著名嗜辣的地方,人们对于辣椒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现在几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辣”的热度似乎一直在飙升。这就同当年物资匮乏,用辣椒下饭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所以有人曾风趣地说:“世道变辣了。”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从1993年到近年,我国辣椒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4000多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辣椒大国。
这样说来,我国该享有辣椒“版权”,其实不然,它还真不是我国的土生土长。辣椒真正走上国人的餐桌,才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在秘鲁、墨西哥一带,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先把它带回到了欧洲,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商人,在行商做贾的过程中,把辣椒这种东西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辣椒来到我国是什么时候呢?据载明朝有位叫高濂的著名高士,他所撰的《遵生八笺》中对辣椒有个描述,那时辣椒还叫“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可见此时辣椒还未作为调料,“甚可观”,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明中后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间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文化频繁往来,辣椒自然发挥了它的作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传播过程,外来事物,如走海上丝绸之路,就得沿长江流域依次传递,这时就有许多的人将辣椒先传到两湖一带,因从海上传来,故辣椒又叫“海椒”。明清之交,及至清初,时有战乱,西南一带尤甚,人口非正常死亡很严重。康乾盛世时,有了“湖广填四川”,辣椒随之到这里扎根开花结果,进而推进到了云南、贵州一带。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不产盐,也缺盐,盐贵老百姓买不起,但可产辣椒,辣椒下饭,这里的人们就用辣椒取代食盐。
自辣椒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它就不分贵贱,无关高低。爱者自爱之,怜者自怜之。近年,年轻人群体几乎不辣不欢,曾有一热搜说到“那些不辣的年轻人,正在被抛弃。”使那些不吃辣的人既感到尴尬,又感到诧异,怎么不吃辣就会被人抛弃呢?
爱吃辣的人,即使辣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哪怕赤膊上阵,嘴也停不下来,它给人独特的感受,让人欲罢不能,甚至上瘾。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来讲,酸甜苦都是以人们舌尖上的味蕾去感受,唯独辣不是一种味觉,辣是通过神经细胞传到了大脑,给大脑一种刺激,这种刺激感又叫“灼烧感”,与此同时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人们会觉得畅快淋漓,正是这种快感,使许多人“越辣越吃”,拜倒在这小辣椒的石榴裙下。
粮袋子,菜盘子,端牢自己的饭碗,丰富百姓餐桌,都是民生大事,自然少不了这小小辣椒。近年,随着产业振兴拉动乡村振兴,不少地方小辣椒做出了大生意。它不光是日常餐桌上的必备原料,还是生产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叶黄素的原料,这些目前我国均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火红的辣椒带起了百姓的红火日子。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