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桑果

2023-05-08 16:24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在我的老家,人们把桑葚,叫作桑果。每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在童年和少年的时光里,好像都有一些与桑果有关的记忆,似乎无一例外。去年夏天时,有朋友来看我,我们聊了许久,不知道有没有聊到过与桑果相关的话题,只记得我们聊了很多,聊得很开心。我是不大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尤其是到中年以后,原来的一些老朋友也渐渐疏远了,像那天那样与人畅聊的时候并不多。

黄昏时,和朋友一道回城的路上,我们还在车上继续着未聊完的话题。在路过一处山坳时,朋友放慢了车速,将车停在了路边的一处岔道旁,随后他示意我下车。下车后,我们往前走了不远,朋友指了指路边,问我那是什么,我这才发现路边有一些桑树。那些桑树可能是野生的,没有人管理,桑树都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桑树上,结了不少深紫色的桑果,就藏在桑叶下。我经常路过那儿,却不曾留意到那些桑树上结的桑果。那一刻,我是有些惊喜的,忍不住伸手摘了几个桑果,拈在手里,看了看,也管不了许多了,便放进嘴里吃起来,酸酸甜甜的,还是曾经熟悉的味道。朋友和我一样,也摘了桑果在吃,我们就这样吃着,看着对方,看见彼此嘴角染上了紫色的桑果汁,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捧一捧桑果,吃得满嘴满脸紫污的年纪。年少时的有些事情,是会因一些因缘而被重新想起的。

桑梓之地,是故乡。陶渊明在诗中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不一定就是写实的,但我总觉得,在陶渊明家的附近,应该是栽有桑树的。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里,流淌着浓浓的人情味,有着世俗的种种美好,植下桑树与梓树,种下粮食和蔬菜,可以耕读自娱,可以与乡邻共话桑麻,也可以独酌小憩。有时,我会想,陶渊明和他邻居家的孩子会不会偷偷爬上树摘桑果吃呢,陶渊明会不会酿桑果酒呢。

外公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三棵桑树,高大的桑树,比我们寻常所见的桑树要高大。一般人家的房前屋后,是不栽桑树的。那几棵桑树,不知道是不是外公栽的,或许早就有了吧。少年时,那几棵桑树的树干,我用双臂都围不过来。表弟从小调皮,上树掏鸟窝、捉知了,是他常干的事。桑果熟时,都是表弟爬上树去摘。表弟爬上树后,先摘几个自己吃,然后才会摘了桑果往下丢,我们在树下,用手,或是用竹筛来接,接着了,便放在嘴里吃。掉到地上没有摔烂的,捡起来,洗洗,也吃掉了。那时候,真是嘴馋。

木心曾经以为桑树是灌木,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桑树是矮而多疙瘩的。后来,他去了美国,一次在米德兰大道的旁边,他看见路边有三棵树,树上结了桑葚,木心这才认出它们也是桑树。木心甚至不敢相信,那是在他的家乡乌镇常见的桑树,在家乡矮小如灌木的桑树,到了这儿却能长成高大的落叶乔木。那一刻,木心可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江南的很多地方都养蚕,桑树都是修剪得矮矮的,大概是便于采摘桑叶,或是提高桑叶的产量吧。茅盾在短篇小说《春蚕》里,写了江南乡村的蚕事。主人公老通宝是个质朴、善良、勤劳、忠厚的农民,他一心只想着养好蚕,靠一季春蚕的好收成度过眼前的困境。为了养好蚕,老通宝借了月息二分半的高利贷,买了二十担桑叶,在蚕要上山前,他不得不抵押能出产十五担桑叶的桑地,又买了三十担桑叶。经过一个月的辛劳,蚕茧丰收了。而此时日本人侵略了中国,蚕厂关了门,老通宝不得不将蚕茧贱卖了,一家人反而因为春蚕的丰收,欠下了新债。木心和茅盾是亲戚,木心在家乡所常见的桑树,大概和茅盾看到的一样,是乡村人家用来养蚕摘桑叶的桑树吧,不知道这样的桑树上的桑果,结得好不好。

桑果,不大,乌紫乌紫的。桑果的紫,反射着一点晶莹的亮,是一种有诱惑力的紫。一枚桑果已经那样小了,每枚桑果上却还有那么多个小果粒儿,紧紧地挤在一起,每个小颗粒,都能给人以饱满、肥硕的喜悦感。我喜欢长得高一点的桑树,枝条上结的桑果多了,抬头一看,不在乎树上的桑叶,只看见满树的桑果,即使是在今天,心里仍然是十分快乐的。不知道,老通宝看见树上的桑叶和桑果,会作何想。

章铜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