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王张
小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不高,水是一泊深湖,湖底成精的鱼谁都没有看到过。村子里没有人不认识张大爷,认识张大爷的人,没有谁没吃过张大爷做的面条。因此,人们便送了个“面王张”的绰号给张大爷。“面王张”的作坊又老又破,木条窗子木头椽子木头门扉,随便坐坐就能嗅到半个世纪前的味道。门头不挂招牌,门口没有路标,但一点不影响他的好生意,二十几年的手艺打出的无字招牌响当当。
张大爷还是小张的时候,喜欢看父亲揉面、切面、晒面,香甜的麦香在阳光里发酵,熏出幸福的味道。小张跟在父亲身后,想看出些门道,父亲却说:“这面啊,是有感情的,你拿真心对它,它就不会负你。”至于面粉和水的比例,面条的干湿软硬程度,父亲从来没有交待过。小张不明白父亲这句话的意思,只喜欢看细细匀匀的面条悬挂在太阳底下,微风拂面,像瀑布,像纱缦,散发出醉人的麦香,氤氲了整个童年。父亲对小张的痴迷置若罔闻,他不希望儿子继承这份没有出息的祖业,他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希望儿子好好念书,用知识改变门庭,或者到外面去作为一番,见识一番,塑个金身衣锦还乡。但儿子耳濡目染,与面条日久生情,还是继承了家业,在父亲不清不楚的交待中做大了招牌。
小张经常把自己关在作坊里,闭上眼睛,用手去感受面粉与水的比例,用心去倾听面粉发酵的微妙声音,用舌头感知面条的干湿程度,凭父亲那句“这面是有感情的”话,训练自己的感觉,像神枪手训练百步穿杨的枪法,一双枯裂的手就是量杯、量勺、标尺,从和面到切面、挑面,炉火纯青的技巧都在感觉上。
春华秋实,小张成老张,名声和年龄一起积淀下来。
张大爷的面分三种,第一种银丝鸡蛋面,顾名思义,就是面粉里加入了鸡蛋,营养更甚,加料加价,童叟无欺,面条细如银丝,水沸即煮,再沸即熟,调以高汤,佐以姜葱蒜末,口感细腻,清香宜人,做阳春面最适合不过。第二种细刀,比银丝面宽两倍,口感顺滑筋道,焯两片新鲜的青菜,做麻辣小面最佳。第三种宽刀,又是细刀的两倍宽窄,韧劲儿和嚼劲儿都更好,撒几粒白芝麻,兑上调料,泼上油辣子,再浇点香醋,香辣回甜,最适合做干拌面。只要你吃过一回他家的面条,别的面条就都走了味,入不了口。主顾们便50斤100斤地买,自己吃或是送亲朋,亲朋吃过又问了面条来路,也是慕名购买,50斤100斤又拿去送亲朋,这样,张大爷的面条就卖到了十里八乡,张大爷的名声也就口口相传,传到了城里城外。
季节更换,张大爷不急不徐,独自在昏暗的作坊里忙碌,老伴走得早,他没有续弦的意思,儿女都在城里,他也没有传授衣钵的意思,一个人守着一条狗,守着一个老作坊,早上一碗稀饭两个馒头,晚上一碗面条两个鸡蛋,累了就坐在院前的石墩上吸两口旱烟,把烟灰重重地磕在地上,和脚下的狗一起眯着眼打个盹儿。
日出日落,人来人往,人们就知道了这个叫做“柏林村”的村子,村里有个会做面的老汉叫做“面王张”。
刘腊梅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