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有缘有梦30年

2023-04-12 10:16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我和《拂晓报》的缘分与故事,如涓涓细流,在川流不息的时空长河,静静地流淌了30年。

1994年,我开始与《拂晓报》打交道。

那时候,我刚到灵西乡政府工作,是《拂晓报》通讯员。当时《拂晓报》每周只出三期,每期报纸只有四个版面。那一年,我在《拂晓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从此相伴而行,不离不弃。

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稿子写好后用方格稿纸抄写,然后通过邮局邮寄给报社。

我没有学过新闻,刚开始写作的那几年,基本上是在跟着报纸学:注意研究版面,先准备素材,再找合适的栏目,然后照葫芦画瓢按照具体栏目的风格和要求写。除此之外,还跟着编辑老师学,得到了许多编辑的指导和帮助。《拂晓报》引导我迅速进入工作“快车道”,并卓有成效。我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文章陆续被《拂晓报》刊用。因新闻宣传工作突出,我先后五年被评为《拂晓报》优秀通讯员。

2000年4月,我通过考试,调到了灵璧县法院工作,结束了在乡镇的工作经历。工作的转移,并未改变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热情。但工作内容并没有变化,仍被安排在研究室,还是负责宣传、写材料。

工作总是很忙,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要熬到凌晨或干个通宵。辛辛苦苦写成的稿件寄出以后,如果石沉大海,失望和沮丧自然是难免的;而一旦得到发表,我立即会变得信心满满。

写文章虽然辛苦,却也其乐无穷,一旦养成习惯,变成爱好,会让人受益终身。尤其在基层法院,能经常在市委的机关报上发表文章,往往更受瞩目。

因为发表的作品渐多,我在法院系统渐渐也算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写作水平在慢慢提升,写作领域在不断拓宽,我的生活和命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在宣传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拂晓报》的不少编辑都有过联系,他们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有些还成为了朋友。

那时候,我每天翻开的第一份报纸就是《拂晓报》,一个版接一个版地看下去,那是我知晓天下大事的窗口。报纸上每一条消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我都认认真真地阅读过、思考过,那是我历练法律思维的原点;那段时光里,报纸上版块的英模人物总是真切地萦绕在我的心弦,那是我崇敬英模的良知所在。

30年间笔耕不辍,30年里始终有着一种把每一项改革创新和先进经验当作品牌来塑的向往,有着一腔把每一个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当作楷模来立的志气。就在字里行间,时常感觉到可以触摸经济社会的脉动,可以阅读法治的律动,可以憧憬幸福自在的心动。然后,我便从写稿、发稿走往爬格子、搞材料的路子了。同是文字,别样滋味。但多了些时光,犹如草蛇灰线,竟感怀于曾经是本报通讯员、如今是忠实读者的诸多“好处”了。

知道什么是头条、报眼,就知道什么是重点、焦点、热点;懂得读本报评论员文章,就理得清篇章结构,弄得清条分缕析;不错过新闻版的消息通讯,就不会错过改革创新的灵感与火花;啃得下理论文章,就能悟得出大材料的肌理诀窍;读通读透司法政策长文,就始终能够站在司法理念、司法使命、司法规律、司法特质、司法品牌、司法体系的最前沿和制高点。

离开宣传岗位后,我从事法院综合部门的多项工作, 文章自然写得少了,但对《拂晓报》的关注却一如既往。《拂晓报》记录着社会的进步,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甚至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30年的时间转眼过去了。这些年来,《拂晓报》多次扩版,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党报。我在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有新闻,也有案例、调研等不同内容,其中还有多篇文章获奖。

有时我想,如果当年没有坚持写作,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那么多编辑的热心帮助和不断鼓励,我是不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呢?尽管还有许多报刊,而对于我来说,《拂晓报》显然是无可替代的。

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拂晓报》与时俱进,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多个新媒体账号,阅读和影响的人群不断扩大。读者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网络及时阅读到当天的《拂晓报》电子版,可以搜索到急需的市委有关工作精神,成了工作离不开的好助手。如今,我虽已离开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但《拂晓报》依然是我难得的工作益友,时刻引导我不断前行、进步的良师。

相伴30年,不离不弃,想来也是一种缘分。《拂晓报》走过85个春秋,我为之高兴,为之祝福。她不仅是我的益友,更是我工作的良师。一路风雨,一路情。我将继续默默地坚守阅读,与她共同进步永相伴。

□殷朝云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