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靠产业 大屯镇里“菇”事多
“这个可比普通蘑菇好吃多了,炖排骨老香了,久煮也不碍事。”4月4日,在萧县大屯镇高楼村食用菌基地,村民卢贵才拿着手中的羊肚菌向记者介绍。
李辉在种植基地查看玉木耳长势。
记者看到,一筐筐羊肚菌从基地大棚运到烘干车间,修剪、烘干后,装箱外运销售。“我们的羊肚菌和外面的不一样,一来,肉质更厚口感更好,二来,相对较大,卖的价格更高。一斤鲜货可以卖到七八十元。”高楼村党总支书记李辉饶有兴致说起他的“宝贝”们。
“菌菇长得快,像这些刚刚冒头的羊肚菌不到一周就可以出棚了。”正在忙碌的高楼行政村丰庄自然村村民丰家训乐呵呵地说,他家的11亩地前两年入了股,每年分到手的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近2万元,自己在基地务工每天也有近百元的收入。
可是,几年前,高楼村村民们谁也不敢想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
没有好的产业项目、收入来源单一、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提起高楼村当年的情形,李辉记忆犹新。面对村子的发展困境,高楼村“两委”班子看在眼中,急在心里。通过多次召开会议,分析发展形势,村子不依山不傍水,唯一能够利用的就是8000余亩黄土地。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高楼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
李辉带队多次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分析研判,与村“两委”干部反复商议,最终确定在高楼村试行食用菌种植。他率先利用自家30亩土地建设25个大棚,不间断种植秀珍菇、玉木耳、灵芝、鸡枞菌、羊肚菌。
看到收益后,村“两委”开始动员村民规模化种植。2021年7月,萧县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楼村也不甘示弱,先后创办了萧县高楼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萧县辉胜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左右的时间,100座大棚连排成片。截至目前,高楼村已有117座高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投入使用。2022年,高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收益喜人,午秋两季累计获得净收益238.7万元。
土地多了,棚大了,李辉的心事也多了。“这么多的棚可咋管理?”做菌包、控温度、育菌种,也把农村出身的李辉难倒了。几经周折,高楼村找到了技术专家陈鹏。有着40年菌类研究经验的陈鹏,为高楼村菌类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主导,人才引进和培育是关键。”在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李辉拍着陈鹏肩膀说,技术研发中心是基地品种创新的核心,村里聘请陈鹏担任食用菌基地技术总监,也是保证基地竞争力的关键!
如今的食用菌基地不仅可以种植各类菌菇,更是一个科研基地,村里自行培育的羊肚菌、玉木耳、大灵芝都已成为“明星产品”。在液体菌种车间,陈鹏正观察着刚振荡完成的菌丝液。“振荡效果很好,通过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罐发酵后,就可以入棚了。”
“合作社通过党员带领、项目帮领、组织引领的方式把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注入农村,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也吸引周边市、县的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大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洋洋告诉记者,目前,镇里正在与外商洽谈,依托食用菌培育基地,引进食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向预制菜产业进军。 文/图 记者 李航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