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澄澈正清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炎黄子孙慎终追远;千秋清明,万古清明,龙之传人追清逐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有两个唯一:一是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它有着“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色彩,也蕴含着浑厚的文化密码;二是“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曰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清、明二字叠加,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是又一个唯一。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经典吟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家乡人将梧桐树又称为泡桐,它的另一个雅称为白桐,其花有紫有白。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写活了桐花绽放繁盛的气势。凤产丹山,爱栖于梧桐树,丹山被美丽的桐花覆盖,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叫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尤其最后一句历来传诵不衰,为前辈人对后辈人真切情谊的表达。
清明天地万物的清洁明净,此前未有,此后也不复存在。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把四月清明的美好写入了肺腑:“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如此美好的季节,我们的老祖宗为何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日子,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先贤的传统智慧,值得我们感悟,这就是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故清明时节,我们要为逝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束新香,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两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有人说,清明节是中国式的“感恩节”,是我们与已故亲人的生命交接仪式。每年清明,天南地北,无数游子踏上归家的路,回到“根”的所在地,在先人坟前跪拜、焚纸、烧香、献花,用这种一脉相承的祭祖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深厚感情。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尔雅》对田鼠有如下释义:“鼹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是什么?《素问》如是说:“鹑也,似鸽而小。”也就是一种鹌鹑类的小鸟。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到清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这个时节,阴和阳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
清明三候“虹始见”。《月令七二十候集解》曰: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雨后彩虹,历来为人所艳羡。梨花风起正清明,百花争艳在此时,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当百花迎来了花中之王,春天的高潮也就到了。
清明如诗。在春天的高潮里,自然少不了诗情的飞扬。东晋永和九年,“曲水流觞”的浪漫佳话就发生在这个时节,成就了王羲之的传世名篇《兰亭集序》,历来为举世无双之作。在如此春意浓郁的时节,自然也少不了爱情。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有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写少女怀春不得而生春愁的绝唱。如不是闰月,清明已近农历三月。农历三月三,在许多民族的文化里,也是爱情的节日。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便开始流传。诗圣杜甫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将摇曳绮丽的风情渲染极致。淳朴的激情、风雅的诗情、浪漫的爱情,都在清明三候“虹始见”的时节铺展开来。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插柳戴柳的风俗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有说是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而更多的说法是,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忠臣介子推。后来,清明插柳戴柳,就成为纪念先贤的一种象征。
除了祭祖、踏青和插柳之外,清明节还有植树、放风筝、荡秋千、吃青团、撞鸡蛋等习俗。家乡农谚:“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定大有收”“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清明种瓜,船载车拉”等等,都是最懂时令、不负春光的乡亲,在祭拜先人的同时,也在播种着新的希望,期待着收获丰硕的果实。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