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召唤
最早见到《拂晓报》,是在插队期间,生产队订的,四开四版,每周两张,全部是繁体字印刷。后来就见不到了,据说是停刊了。
一直到1981年,又见到它,我已到城里上班,从事的是文学创作。于是写过几篇稿子投稿,也被刊发了。
一直到80年代我进入县委宣传部,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同《拂晓报》的联系就非常多了,还成为它的特约记者。
然后,到90年代初,我正式调进了报社,成为它的一员。
早在调进报社之前,我就去观看过陈列在老报社大楼四楼的报史展览。《拂晓报》是我们囯家历史最长的地市级党报之一。它诞生于1938年9月,抗战的烽火硝烟之中,由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亲自创办。当年它是激励战士冲锋杀敌的号角。在和平年代,它又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摇旗呐喊。
在报史中,我最为震撼的是那份烈士名单,一共15位。他们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一位叫谢荣福的,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了谋生,在上海一家印刷厂做学徒。听说在抗日前线有一支部队,出版一份报纸来激励战士奋勇杀敌,非常想加入这个团体。于是通过上海地下党的关系,来到淮北,成为《拂晓报》的一名技术工人。1946年11月,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年仅17岁。
当时我就想,这么年轻的一个人,几乎就是个孩子,他是带着一种什么愿望走上这条路的呢?他一定在想,我要尽自己一份力量,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想,这也是我成为一个媒体人的愿望,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好,让老百姓更幸福。
1998年,报社成立60周年前夕,我去《拂晓报》诞生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采访。1938年9月30日,新四军游击队在这里誓师,向豫东皖北敌后挺进。出发前夕,师长彭雪枫下令办一张报纸。在桐柏山麓的这个镇子,如今已是青山绿水,早已不见了当年的腥风血雨。只有那几间简陋的平房告诉人们,当年,一张用钢板铁笔蜡纸刻印、用油印机印刷的小报,在这里诞生,受到新四军指战员的喜爱。
因为当地盛产泡桐木,老百姓搞起了自己的企业,制作小提琴之类的高档乐器,并销售到海外。我想,这便是彭雪枫将军与当年报社全体员工希望看到的景象吧!他们的愿望,已变成了现实。
彭雪枫将军牺牲在抗战胜利前夕。那些烈士们,没有等到天下太平的日子,他们留下的遗愿,正由后来人在实现,也包括《拂晓报》的全体同仁,当然,也包括我。
2004年秋天,是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我去将军安息之地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烈士陵园采访,遇到一位叫张良的老人。他带我们从陵园到当年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驻扎的村庄,又到洪泽湖码头,讲起当年将军在这里的许多往事。细问,才知他当年就是四师的一个小通讯员。他在这个地方参军、入党,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当然,也为首长战友发送《拂晓报》。离休后,他回到这里,安了家,他说他要做的事就是把新四军的故事讲给所有来这里的年轻人听,让他们了解这些历史。
见到《拂晓报》的人,他仿佛见到了当年的战友,高兴极了,把我们拉到他家去喝茶。问他子女,他说都到城里去了,有很好的工作。但他要在这里陪着师长,一直陪下去。
那个时刻,我觉得,老人其实和我们就在一个团队中,我们都在向整个社会传达一个恒久不变的信念: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付出一切。
《拂晓报》诞生于1938年,我出生于1947年。这9年,是动荡的9年,是苦难的9年。到我记事,这一切都已远去。
今年,《拂晓报》85岁,人会衰老,报纸却不会。我曾经效力的《拂晓报》,依然是充满朝气。那些先烈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生命,在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所以,我依然要继续努力,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记录社会。因为这是《拂晓报》对我的召唤,永远的召唤!
□王仲翔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