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春衫薄

2023-03-01 17:16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小城外,隔河有一处百年老梨园。每年花开时节,千亩梨花,万顷月光,梨园里便常有络绎不绝的赏花人。

去年梨花节,我和几个朋友去赏梨花。一行人走在梨荫里,脚下是星点小草的软软沙土,头上是虬枝如龙的墨色花枝,枝上是如雪如云的莹润梨花……那一刻,我心里好畅快,感觉春天就该是这个样子的:粗犷与细腻、喧嚷与安静、热烈与素净,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时而流连欣赏,时而停下来互相拍照,面对大自然之美,谁能不心动呢。这一园梨花,无边花海,真的让春天的境界阔大起来,让人的心情也明媚了许多。

忽然,梨花深处传来莺莺燕燕般的笑语,转头看,是几位“汉服女子”结伴而行。梨花荫下,她们轻悄悄移步,个个轻灵得像云在飘移。她们缓缓走近,如同一幅唯美古典的画卷在徐徐展开。“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她们有的粉色豆蔻,有的绯红华裳,有的素色衣衫……点花钿,描黛眉,涂脂粉,盘发插簪。我一时间有点恍惚,好似身处古诗词的意境里。

梨花清,春衫薄;花开繁,丽人行。一切恰好,两相辉映。以如此郑重的态度来面对一场花事,她们称得上真正爱花的人啊。

我看看自己的装束:运动鞋,羊毛衫,为了“捂”春,厚的羊毛裤还没换下来,外头还罩了件大衣。我暗暗笑自己的不“赶趟儿”!在这大好春光里,我的感觉和心情竟还停留在残冬,不曾走出。

想起韦庄的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忽然觉得这“薄”,固然是衣装之“薄”,又何尝不是心态之轻、精神之畅达呢?

我身上已分明裹上了一层暮气。我是在哪一个节骨眼上,又是什么原因,将年少的那种潇洒、轻快、浪漫和诗意弄丢的?

是的,年龄渐长,流年暗换,身体各项机能大不如前;少了活力,多了顾忌;畏寒畏热,求稳求安。也许,就是在烟火熏染、世事磋磨中,对于寒温变化的感觉复杂起来,也生成了这多虑、沉重、迟滞的中年。

这样的蜕变中,经历了多少场花开,我懵懂不觉,只记得小时候,每每北风四起、天气转寒,母亲总要磨破嘴皮,试图让我们早早穿上棉衣。在一个母亲的心里,大概没有什么比让孩子吃好穿暖更重要的事儿了。她为我们做棉衣时,总是将棉絮絮得暄蓬蓬、厚墩墩,这更加剧了我们对棉衣的抵触。我们找各种借口一天天往后拖——不仅仅是因为棉衣限制了身体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压根儿就没感觉到冷啊。

当然,我们终于抵挡不住日益加剧的冬寒和母亲的劝说利诱,穿上棉衣,一跩一跩,企鹅般臃肿地走进了冬天。

而当春风吹起,水流重现,嫩绿的草芽拱满山坡,老棉袄、老棉裤便又沉重笨拙、裹腿绊脚了。母亲一声令下,我们换上夹袄、夹裤,像脱胎换骨、腋下生翅般奔向春风,那心情岂是用“轻松畅快”所能表达的?

多少年后,读到这样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啊,这是孔子弟子曾皙的志向,也是夫子本人的梦想。“春服”也罢,“春衫”也罢,都是薄薄的、宽松的、飘逸的。在孔夫子看来,生命就应该像这样,着春衫,沐风而舞,以坦荡温润的少年气质,活得像站于“舞雩”台上般宽敞和舒展。

春衫薄,实在不只是少年的专利啊。岁月可老,心不生茧,只要心态舒而不皱,每个人都能跳出世俗窠臼,活出漂亮的自己。

来年,我也要身穿汉服,翩然行走于这浓浓淡淡的梨花荫。

□米丽宏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