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三鲜
家乡有句土话:“食多无滋味。”指的鱼肉吃腻了,反而无味。那春天吃野菜,就成了当下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一种时尚,一种福分。
曾经生活的困厄,缺钱缺粮,“三春头”人们纷纷奔向大自然讨食,全民又做梦都想吃到大鱼、肥肉时,国人吃怕了的那低到尘埃里的荠菜、马兰头、枸杞芽,现在倒被人们美其名曰“春野三鲜”了,更有人说成“三月三,荠菜赛灵丹”。
乡野的春味,不掖不藏不含蓄,它泼辣辣的。如今,人们尝遍了荤腥油腻,吃出了大肚皮、富贵病,野菜就成了现时餐桌上的时髦菜了。
当今,春天能吃上一次野菜,倒真是时髦了一回,也能嘚瑟几天,恨不得塞进牙缝出不来。令我想起汪曾祺老先生在《故乡的野菜》里写的:“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对了,尝春鲜,赶时髦,何乐而不为。那就跟着时髦吧。
春来了,满眼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这片是绿,那片是黄,就会招引来了整日闷坐家中的闲女人们。她们在这五颜六色的阡陌田埂上,挎一只竹篮,持一把剪刀,款款而行于田埂、河边,弯腰屈膝,寻觅荠菜、马兰头、枸杞芽三鲜,寻觅春天的野味。辛弃疾“城中桃李愁风雨,春种溪头荠菜花。”他认为,有荠菜花开的地方,那里才算是真正的春天。苏东坡的“时绕麦田求野荠”,也验证了这时节觅野菜的场景了。
春暖花开,一场春雨,一片绿。荠菜,嫩且汁多,此时吃最爽口,也最适时。荠菜,清炒,荤炒,烧汤……皆可。而营养最丰富最简易食法:凉拌。
荠菜挑回家,择洗干净。在盆中,撒上盐,双手揉搓,滗去少许渍水,滴麻油,浇香醋、生姜汁,佐以蒜泥,拌少许味精,装盘,便可慢慢享受美食一餐。搛一筷,送嘴里,再咂砸嘴,哇塞,野味十足,唇齿流香。家乡还有精细主妇,用这时令的荠菜,剁碎,和馅,包包子,包水饺,做馄饨,炸春卷,百吃不厌,回味无穷。荠菜曾被认为是救命之菜。《中华药海》记载:“荠同齐,齐者济也,此草饥饿时能果腹延生,战伤时可止血活命,功效颇大,作用齐全故名。”怪不得我小时候,磕破了手皮流血,母亲准会挖来荠菜,将叶在碗里捣碎,再慢慢涂抹于我的伤口,一会儿就不再流血了。
枸杞芽,洗净,沸水里略微焯一下,滗干水,加足作料,即可食用。枸杞叶,晾晒干,还可制成枸杞芽茶。不妨春天去野外采摘回家,晾干,收藏,日后慢慢享用。常喝枸杞芽茶,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马兰头,田田的叶,色泽嫩绿,初春叶梗呈铁锈色。株矮,体小,匐地而长。它多生长于桑园、菜园、河坎、竹林、麦田埂,沟渠边,或掩身于杂草丛中,或人走脚踩的路边。马兰头叶揉烂捣碎,敷伤口,也可止血。见《本草纲目拾遗》:“马兰,生泽旁,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马兰头不但能止血,常吃能防治多种疾病。
几年前,妻子从野外移几株马兰头,至屋西自家菜园边随意栽下。哪知,隔年春暖花开,几场春雨,马兰头探出松软的土层,轰轰烈烈铺地地长。吃不了了,妻子送邻居、送朋友、送亲戚,他们都当宝贝似的。看到他们从妻子手中接捧马兰头时的那种欣喜劲儿,我就偷笑。一下子勾起难捱的童年少年岁月中,对于熟稔到骨子里的野菜,母亲把它们剁碎,撒进锅里煮饭、煮粥。每次锅盖一揭,再一盛到桌上,满鼻子都是猪草的青涩味,都是母亲再三哄着我吃。时过境迁,昼夜交替,以前的事,心酸也好,乐趣也罢,反正那时候的野菜伴随我的尽是酸涩的记忆。
苏宝大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