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移风易俗进行到底
文 东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其中提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强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风俗”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虽然来去无形,但关乎人心善恶、世风好坏。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乡村文明焕发出时代新气象。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俗。这些不仅给农民群众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精神负担,还带坏了社风、民风,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拦路虎”。
民有所盼,政之所向。细数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都有关于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今年,提出要“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足见问题的普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也彰显了中央层面破除陈规陋俗、整治不良风气的决心。实践中,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落细各项治理举措,必能极大地减轻农民人情费支出,推动农村形成文明新风尚。
当然,移风易俗贵在养成,重在实践。扭转不良习俗、改变陈规陋习是场“攻坚战”,也是场“持久战”,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还要靠村规民约的引导。当前,许多乡村都制定了自己的村规民约,有的还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这些都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党员干部对社会风气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带头示范,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学。唯如此,群众才会应者如云,全社会才会积聚起崇俭抑奢的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将移风易俗进行到底,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定会成为广袤农村最动人的风景。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