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腊月味
乡村的腊月味是屋檐下腊货飘出的咸香。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赶紧腌制腊货。“腊七腊八,腌鸡腌鸭”,有鸡有鸭,过年时餐桌上才显得丰盛,也证明主人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鸡肉猪肉,尽显农家热情。
“鸡子鸡子你莫怪,你是阳间的一盘菜。今年早点去,明年早点来。”小时候母亲杀鸡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养鸡就是为了过年吃的,但母亲杀鸡时还是有些不忍,嘴里念念叨叨自我安慰。
鱼是好彩头。年年有余,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期盼,过年自然少不了鱼。选个晴好的日子,把塘里的水抽干。小鱼小虾,裹上一层鸡蛋面糊,油锅里一炸,鲜香无比。草鱼白鲢,腌成腊鱼,挂满廊檐,又是一道腊味。还有一样不能少——一条一斤左右的鲤鱼,祭祖用,叫“年感鱼”。用鲤鱼做年鱼大约因为鲤鱼鳞片金黄,象征吉庆有余。
腌腊货的重头戏是腌肉。腌排骨、腌腊肉、灌香肠,门前的架子上,一块块、一串串、一排排腊货,构成腊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很少有人自己杀年猪了,但腊肉还是要腌的,香肠还是要灌的。腊货的咸香越来越浓,年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
乡村的腊月味是灶台上蒸煮炸炒的甜香。
炒花生、炒豆子、炒米花、炒瓜子,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炒干货特有的香气。熬糖、磨豆腐、炸肉丸、滑滑肉,一到腊月,母亲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
印象最深的是熬麦芽糖,耗时特别长。为喝一碗滚烫的糖水,往往要等到半夜三更,困得上下眼皮打架。睡意蒙眬中,听到母亲喊“喝糖水”,顿时就来了精神,一碗滚烫的麦芽糖喝进嘴里,烫得哈气咋舌,而那股浓郁的香甜,已渗入五脏六腑。漫长的等待还是值得的。
最喜欢围着灶台看黏糖果。舀几勺麦芽糖放进锅里溶化,倒入炒米花拌匀后盛进方形木框,压平夯实,取下木框,稍冷后先切条,再切成薄片,这种又香又甜的“切米糖”,我们叫它“糖果”。如果不怕麻烦,制作时加入炒熟去壳的花生米或葵花子,那就更香更好吃啦!
如果时间是一条长河,年就是停靠的码头。一年的奔波和劳累,需要停靠调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腊月,车站码头,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趁着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回家,该办的事情赶紧办了。公路上,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喜气洋洋;村子里,噼噼啪啪的鞭炮和呼啸而起的烟花,宣告着一桩接一桩的喜事。吃酒席、送祝福、闹洞房,乡村腊月,在一片欢天喜地中,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徐晟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