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徐庄人的幸福家园

2022-12-14 18:09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处淮北平原的蚌埠市怀远县包集镇双河村徐庄按下了“快进键”,一路高歌猛进,犹如喜鹊登上了高枝。如今的徐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村民们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忙碌一天的徐庄人沿着环村公路悠闲地漫步,小狗也跟着主人后面撒着欢儿。开着小车的上班一族缓缓驶入村道,享受着美丽乡村的慢生活。道路修好了,路灯点亮了,村民们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休闲散步,健身娱乐。最热闹的地方当数村里的文化广场了,孩子们在林荫道上追逐嬉戏,洒下一串串欢声笑语;老人们安静地坐在条凳上谈古论今,忆苦思甜;大妈们随着美妙动感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这支由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文艺团队由最初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人,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你看,60多岁的张庆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跳得可起劲了,额头上全是汗水。以前,她可是个围着锅台转的农村老太太,被生活消磨,显得非常苍老。自从村里兴起了广场舞,她由观众成为“演员”,给自己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转换。因身姿苗条,表情丰富、又擅演唱,大家呼喊她“阿庆嫂”,她一听就笑得咯咯的,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

在文化广场的正前方,有一个是孝道碑,讲述的是徐庄人孝老爱亲的故事。碑文上刻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文字。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铭记这句话,时不时地赶回来,为父母们尽一份孝心。“我们会把好家风好家教传承下去,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该村党组织书记徐善鹏说,“以前村民办红白事讲究排场,大办流水席,现在红白事节俭不铺张浪费,文明祭祀不再烧纸和放鞭炮,树立了文明新风。”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是乡亲们共同的心愿。徐庄人用绿色擦亮乡村底色。他们的目标是向着百果园进发。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果树,散落在房前屋后,村头院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发挥传统优势,以百果园建设为目标,扩大果树栽植的品种、数量和层次,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源源不断的果树苗木像大迁徙一样涌入徐庄,争先在这里安家落户。“俺这里有桃树、杏树、梨树、枣树、石榴树、核桃树……加起来,已经有60多种了。”村民周启香如数家珍,脸上写满了自豪。庞大的果树群让徐庄变成了大花园、大果园。春天,果树绽放鲜艳的花朵,把整个村庄染得红一片、白一片、紫一片……像彩云降落人间。从夏天到冬天,各种果树阶梯式成熟,在不同的季节都能让人一饱口福,品尝到各种果实的甜美。百果园的建设还促进了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完美结合,人们纷纷来到徐庄赏花品果,这里渐渐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让徐庄颜值变高的还有村里的水体治理。该村把原先的几口水塘都进行了清淤治理,修建了过塘涵桥,水面上种植了睡莲,真正实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人们在水塘边垂钓,看睡莲花开,听潺潺水声。还有那些小情侣手牵手与水中游动的鱼儿对话。鱼儿似乎感受到他们的甜蜜和友好,欢快地摇动着尾巴久久不愿离去,还时不时探出头来偷看,这是多么奇妙的天地人和呀!

每个村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的经典传奇。徐庄老井已有200多年历史。奇怪的是这口老井,水质甘甜从未枯竭。甘洌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徐庄人,是徐庄生命的源泉,无声地叙说着徐庄的悠悠历史,维系着徐庄人永远的乡愁。这可能是徐庄唯一存世的“老”字号,正因如此,徐庄人才把这口老井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常有人前来参观徐庄老井,住在不远处的徐家友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着老井的故事。

徐庄人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在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振兴之路。

颗粒型燃料,燃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伴随着2022年春天的脚步,徐庄有史以来第一个村办企业诞生了。这是该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创办的环保型企业。主要生产原料就是当地随处可见的草木类可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废弃板材、杂碎木料等。生产的颗粒型燃料,燃烧效果好、灰分小、无污染,深受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来自电厂、燃料消耗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在厂区,原材料堆积如山,成品打包堆放整齐,大货车一辆接一辆把燃料运送出去,换来了真金白银。在厂里上班的都是本村劳动力,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也能实现就业,年收入数万元。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

美味的山芋成了致富的“香饽饽”。山芋曾经是徐庄的传统产业,后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退出了种植序列。近年来,随着食谱的多样化,山芋市场需求旺盛,小徐庄人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种植山芋。今天秋天,山芋喜获丰收。村民们有意避开山芋集中采收上市的高峰期,而是建起了一个个山芋收储大棚,把它暂时贮藏起来,等待价格升值。目前,价格趋好,村民们开始出售山芋,足不出户,就有人上门收购,村民们品着茶,点着钞票,心里美滋滋的。村民们还把部分出粉率高、体积小的山芋集中粉碎打粉,提取淀粉,加工成粉丝,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既要干得好,又要干得巧。

发展牛产业,“犇”向振兴路。在徐庄的一处养殖大棚里,60多岁的徐庭元正在给黄牛添加草料。这个大棚地势开阔,中间是通道,两边是牛槽,几十头黄牛分列在两边饲养。“今年年底,我家出售部分黄牛,收入可达10万元呢!俺年龄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带孙子,照样能靠养牛致富。”徐庭元难掩心中的喜悦。老两口养牛致富的成功经验在村里产生了连锁效应,大伙纷纷来取经,村里的养牛户数和养牛存量急剧上升,现在徐庄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村。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让徐庄人的幸福更有“成色”。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徐庄人的生活更有奔头!

□张春燕 王绪谦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