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一口乡愁

2022-11-23 17:52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美食往往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新春团聚、寒食寄思、中秋月圆……而我们不断追寻美食,追寻的也并不只是美食本身的味道。

砀山·臭豆腐

小马是我在砀山工作时的同事,我们俩坐斜对面,属于有什么事情彼此看一眼就能立刻意会的“钢铁般”的友谊。我到砀山后小马请我吃的第一个小吃就是这家臭豆腐。

彼时的我,是一个坚定拒绝臭豆腐人士,倔强地认为自己接受不了这个臭味,但是在小马的极力劝说加上第一次被小马请吃饭不好一直拒绝的属性加成下,我吃下了人生第一块臭豆腐。

“啊,真香!”

并且在小马的无情嘲笑中扒拉完了剩下的半碗臭豆腐。

自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对自己没吃过的美食说“不”。人就是在一个个的“真香!”过程中不断成长的。

我在砀山工作了八个月,无比庆幸自己遇到了小马。小马带我几乎吃遍了砀山所有的小吃街,我们俩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快下班的时候交流一下眼神,然后嘣嘣着俩小电车一猛子扎进小吃街,饕餮后挥挥小手在微信上督促对方做消食操。

这次经过砀山,我第一时间约了小马去了那家臭豆腐摊。老板好像没有意识到我已经离开砀山近一年,还是很熟络地打了招呼,在豆腐炸好之后,在小马的“多加泡菜”声中,堆了满满一大勺泡菜。

我挽着小马的胳膊,在摊位前冻得一直跺脚,老板还在喋喋不休地讲着家里长家里短,小马在问我一会儿去不去买麻辣烫……“小马好像又长高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突然闪过了这个念头。

人间烟火气、芸芸烦恼事、落花又逢君,所有的情绪都氤氲在这一碗小小的臭豆腐里,揉碎在唇齿间了。

萧县·羊肉汤

我之前一直不太爱吃羊肉,虽然不至于到汪曾祺那位因闻不得羊肉而日日“开水泡饭”女同志的地步,但确实因为羊肉的膻味而常常对其避而远之。只是一直对萧县的伏羊节有所耳闻,知道从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月,每年吸引全国各地饕餮食客多达几十万人次。

直到这寒山羊熬制出的鲜厚浓汤入口,我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驱车千里就为了喝这一口羊肉汤:萧县羊肉汤汤汁乳白、醇厚,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搭配上脂醇色鲜的辣椒油,着实是令人食而不厌。

萧县人民烹饪煮食的技巧素来高超,且似乎偏爱煮这一方法:我在萧县博物馆看到过一个奇怪的三足陶器,中空、下有三足。讲解员解释说这是古代用来烧水煮汤的器皿。将火生在陶器三足交叉处,火就会集中于中部,快速将食物加热煮熟。

白土窑出土的诸多陶制器皿,件件精美,但我唯独对这一件印象深刻,不知道是因为它外形奇特,还是因为“吃货”对器皿的独特直觉。

我不禁悄悄设想:说不定一千年前住在白土窑的古人,也曾在过年时用这奇怪陶器,在鞭炮声中热热闹闹地给家里人煮过羊肉汤呢。

灵璧·石头炒蛋

灵璧有三宝——一奇一美一丑:奇石、虞姬、钟馗画。这第一“奇”——“灵璧石”,就奇在集皱、瘦、漏、透于一体,见仁见智,同一块石头,有人看的是沟壑万千,有人看出了柳暗花明,而我,只能呆站半天之后憋出一句:“啊,真好看。”

因为欣赏能力有限,我对灵璧石的赞美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第一观感,直到有一次吃到了一道奇怪的菜。

黑色椭圆状物体油亮光洁,浑身浸着油脂,冒着腾腾热气,土鸡蛋大火翻炒出的金黄色像一粒粒鱼籽,在葱花的点缀下格外鲜亮。这一盘黝黑金黄的“奇菜”置上了餐桌,大家都一脸诧异,不敢轻易下手。

“这道菜名为石头炒蛋,选用均匀大小的鹅卵石炒热,倒入调制好的土鸡蛋,石头保留住的高温让蛋液迅速凝固,再翻炒几下,这道菜就做成了。”

听罢,在座的食客才一改惊色,纷纷举筷。

“好吃!”我夹一块放在嘴里,鸡蛋的味道里带着葱、姜的清香,甜咸适口,柔滑爽嫩,确实一绝。

“说起来之前有一位客人,因为没见过这道菜,误把石头当成食物,还差点呀,把牙给啃坏了。”这一个“石头炒蛋”引发的小故事,逗笑了在场的年轻人,大家笑得开怀,可能也在为刚刚的谨慎而暗自庆幸:没有因为一时冲动,成为了第二个“嘣牙”的“吃货”。

我感慨于灵璧人民的多才多思,在小小的唇舌口腹之间,竟也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后来转念一想,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灵秀奇石之乡,才能吃到这种奇食吧。

泗县·鱼头泡饭

在运河博物馆,陈列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画里900年前的宋人围着运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而直到今日,运河仍在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运河仍在发挥它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馈赠:运河鱼。

鱼头泡饭选用的是通济渠里生长的运河鱼,许是古运河滋养,鱼肉紧实嫩滑,蘸着汤汁,和着剩余的热气儿一口吃掉——入口即化,唇齿留香。鱼头里的骨髓,用筷子挑起来,吸溜吸溜的全是精华。肉吃得差不多时,一碗金黄的炒米已经摆上来了,拿勺一舀,浓厚的汤汁一浇,趁炒米刚被泡得酥软但又保持着炒过的焦脆时,一口吞下。米香和鱼汤香一齐在口腔中荡漾,让人忍不住一勺接着一勺往嘴里送。

运河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馈赠,更重要的是,水的精神融合进了泗县血脉:过年的窗花剪纸新气象也曾映在水面,泗州戏《渔舟唱晚》也曾在运河边上琅琅;大鼓琴书也顺着客船绕在离家游子的心头……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与艺术融着运河的感与情,在未来,也将不断滋润着这片土地的精神面貌蓬勃发展。

埇桥·外婆菜

埇桥偏北方,素来热爱面食,所以卷馓子一直是埇桥人儿时常常惦记的一道菜。

刚刚出炉的脆薄煎饼还带着点焦色。裹上一小段金黄香脆的馓子,铺上一层细嫩沙油的咸鸭蛋,再撒上一勺打小就离不开的麻盐,配上炒好的土豆丝,一口下去,入口即碎脆如凌雪,酥脆鲜爽。随着不断咀嚼,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便不断在味蕾间炸开。

一到放假我就开始央着我妈回外婆家,说是想外婆了,其实就是馋这一口卷馓子,毕竟只有在外婆家才能在卷馓子里放肆放辣椒油时才不会被我妈呵止。就这样求着求着,我开始离开家、离开妈妈、离开外婆。

后来外婆的颈椎病让她慢慢地开始不能长时间劳作,我妈也管不了远在四川的我吃不吃辣椒,我也不能再央求外婆给我卷馓子了,就这样念着念着两年服务期满,我终于回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家乡。我去很多店里吃了很多不同搭配的卷馓子,摆盘精致味道也极其鲜美,但是总感觉,少了些童年记忆里的粗糙感。

今年清明回家,外婆又准备了久违的卷馓子。入口的那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像旧照片上被斑驳腐蚀一样的粗糙感,就叫作时光。

它马不停蹄地催我长大,又毫不留情地在外婆身体、头发留下痕迹。它残忍又无情,却又在漫长的时间里偶尔眷恋我,让我能看到外婆笑开的眼角,也永远不会忘记“外婆菜”的味道。

行人无限秋风思,水驿江程去路长。大雪将至,游子当归,是该回来会一会亲朋旧友、尝一尝这家乡的味道了。

□张庆梅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