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公物“流动”起来
日前,萧县政府公物仓正式揭牌运行。这也是宿州首家揭牌启用的公物仓。(11月16日《拂晓报》)
公物仓,顾名思义,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临时购置的资产等加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的运作平台。以往,因举行临时性会议、活动或者置换老旧办公用品,一些单位总会闲置或淘汰一批公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被“一封了之”,得不到再利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今,公物仓的设立,把这些公物资源统筹调配起来,通过修复性使用或调剂共享,让“沉睡”的公物“流动”起来,降低了公物闲置率,节约了运行成本,是政府过“紧日子”的现实之思、务实之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米饭、南瓜汤到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再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节俭朴素、力戒奢靡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传家宝。
政府过“紧日子”,为的就是百姓过好日子。作为一地主政者,政策导向哪儿,资金流向哪儿,体现出不同的执政思路和利益导向。设立公物仓,意味着政府带头勒紧“裤腰带”,减少、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意味着把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上来,以“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让有效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民生效益。
但同时也必须正视,设立公物仓,不在于设,而在于节。精打细算才能细水长流,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让“公物仓”真正成为“节俭仓”,关键在于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公物“家底”。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日常配置、处置审批,把住资产“入口”“出口”,找准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以办公用房整合调配使用,临时机构有限调剂,活动、会议充分利旧等模式,真正实现公共物资、公共资源坏的能修、闲的能调,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确保宝贵的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各地要自觉把中央关于过“紧日子”各项规定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在各项支出上做到锱铢必较、精打细算,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优先考虑老百姓最急需、最迫切的事项,使有限的公共资产满足更多民生需求,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把过“紧日子”过成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权 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