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家乡秋韵

2022-09-28 10:46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熬过历年所罕见的夏日持续高温,临到秋分,才算“天凉好个秋”。阴阳相伴,昼夜均长,寒暑平分,万物安和,大地丰稔。这是人们从春到夏的期许,也是从夏到秋的收获。观秋之华彩,赏家乡之美景,秋之光、之色、之声被齐刷刷推到面前,撞了个满怀,乐不可支,当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秋光之韵。太阳不偏不倚地朗照大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描述秋光下人间百态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有的意境高远、昂扬向上;有的伤秋悲秋、愁绪缕缕。四时不同,爱者各异,自然也和个人的境遇与心情有关。“极目秋光夕照开”“小院秋光浓欲滴”“小圃秋光泼眼来”“银烛秋光冷画屏”“气射秋光冷”“秋光独鸟过”……各具慧眼,各有情怀。“天光如水,月光如镜,一片清辉皎洁。”深秋的月光,更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也留下了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诗话埇桥秋光的,史上有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初唐时隐居陶醉在五柳山水间的王绩,诗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另一位是中唐时期曾寓居符离多年的大诗人白居易,诗曰:“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阳光空气和水,成就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秋天充满阳光,果实才能饱满,农家才能丰满。礼赞丰收,致敬耕耘。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不负大地者,定不会被大地所负。秋阳下,家乡农民就是这样在土地上世代劳作,千年积累,才有了如今的跨越式发展。

秋色之韵。如果说家乡的秋是一幅斑斓的画卷,底色就是那炫目的金黄。田野里,风吹稻菽千重浪。夹沟香稻梗黄、壳黄、芒黄;清水湾梨园,黄澄澄的果实缀满枝头,游人如织,欢歌笑语,分享着喜悦,体会着丰硕,品尝着甜美。此时,山川平原玉米成了金棒子,南瓜长有半米长。银杏叶飘落出一地记忆,黄菊花写满了传奇故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化,是大自然千古不变的法则。随着秋的走深,红色登台亮相,逐渐成了主角。“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枫叶如丹,乌桕猩红,树上的山楂、枣子、柿子,地上的辣椒、花生、赤眉豆,红得热烈、奔放、洒脱,更有那“青纱帐”变成了红高粱,酿玉液琼浆,开坛十里飘香。正是,火红的粮蔬,红火的日子。

秋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呈现出一年中最美的景观。青的阳光玫瑰葡萄、萝卜,白的棉花、茭白、莲藕,紫的圆头茄子、富硒秋梨……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滋养一夏一秋,也让红芋加入了这大地的宴会。正如一出戏中所唱到的:“咱这里每年都是好收成。棉花白,白生生;豆子个个饱盈盈。萝卜青,青凌凌;白菜长得瓷丁丁。”

不管土地是贫瘠还是肥沃,家乡的人民从未舍弃,都在默默做事,刻苦攻读着农田这部“大书”,也在不断探寻着更适合书写的“诗行”,不断为它涂抹着新的色彩。跨上新时代的高速列车,家乡大地的改变,有时或仅需几天。

秋声之韵。借秋声而发情怀,史上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当属唐代的刘禹锡和宋代的欧阳修,二人有着同名之赋——《秋声赋》。前者是一篇“寄孤愤”的作品,借秋声寄托了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发出了“犹奋迅于秋声”的呐喊;后者先从听觉写起,抓住秋风的声音特征,展开丰富联想,进行比喻,描摹极为生动,其中浸透着宋代文人士大夫沉静、睿智、超脱的人生观,是宋代文赋的奠基之作。

家乡的秋声,自然纯朴,原汁原味,饱人耳福。长久以来,好听的还是鸡鸭鹅猪马牛羊的撒欢鸣叫,也有蝈蝈、蟋蟀、秋蝉、北雁南飞的歌声,听到这些声音,农家人就像欣赏着自己能读懂每个音符的秋季音乐会。但最喜爱的还是敲起来的丰收锣鼓:“咚锵、咚锵、咚咚锵……”它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也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田色、山色、粮色、果色、蔬菜色,色色皆美;风声、水声、虫声、鸟声、锣鼓声,声声入耳。但真正把家乡农业办得风生水起而又富有成效的,还是这“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非凡十年。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这里的日新月异,邀你走进家乡的秋,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张炳辉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