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湖之媚
刚过白露,一场秋雨,驱散了连日的酷热,也给广袤的皖北乡村平添了几分惬意。
从主城区沿206国道一路向南,记者驱车30多公里,便来到了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
踏上乡道,迎着朝阳,记者走进这个村庄,探寻这里发生的美丽蝶变。
乡村之变——
“‘环境优’引得‘凤还巢’”
“走,带你们转转咱关湖村。”刚到关湖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耀武热情相约,招呼记者一同参观关湖村。
一路微风轻拂,一路绿意盎然。没多久,就来到村里的“知音茶楼”。此时,35岁的老板陈元陈正忙碌着。趁着上午没有游客,他和妻子把家中空屋精心装修、布置一番,又整理出一间茶室。
点心、茶水、台球……茶楼不大,但颇有格调。“一到傍晚,外面的游客和村里的青年聚到这里,可热闹了!”陈元陈喜滋滋地说。
茶楼从去年初开始营业,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在家门口开茶楼,要是搁在几年前,陈元陈想都不敢想。常年在外跑运输,陈元陈吃了很多苦,也受了不少委屈。闻听家乡打起“文旅牌”,走起“生态路”,陈元陈下定决心,回家创业。
村“两委”出谋划策,帮着他解决启动资金、规划设计等难题,陈元陈一心只想着把茶楼做大做出特色。“别看我的门面不大,却是个‘网红店’!”不少外地游客都会到这里打卡。
在家乡创业,陈元陈越干越起劲。如今,村里有啥事,他也乐着参与。这不,经过培训,他又当起义务讲解员,给外地的游客讲“美丽关湖的故事”。
由“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像陈元陈这样的年轻人,关湖村还有很多。“正是因为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才引得更多的年轻人‘凤还巢’。”陈耀武深有感触地说。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关湖村卓奕箱包厂。这是一座由农机大棚改造而成的生产车间。20多名女工正在工位前,争分夺秒,加紧生产。
扫边、走线、缝合……伴随缝纫机的“哒哒”声,不到几分钟时间,两块裁剪好的布片,便在王皖林的手上变成了精美的手提袋。
“以前在外地打工,不仅生活成本高,还照顾不了家里老小。”王皖林说,“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月能挣3000多块,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看到家人,这是最幸福的事。”
30岁的王皖林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在这里,村民“出家门进厂门”,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实现就业。
订单不断,销路不愁。卓奕箱包厂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和环境优势,才决定落户关湖。而今,它已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明星企业。
“像卓奕箱包厂这样的企业在关湖村还有不少。这些企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陈耀武告诉记者。为了让企业安心生产,村两委班子建立联系包保制度,遇到问题上门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产业兴、人心齐、村变美,关湖村颜值提高、气质更佳。村外,千亩红橡树和玉兰树育苗区、千亩油菜花种植区、万亩甜叶菊育苗基地已成规模。村内,文化广场、民俗馆、伯牙堂、知音园,前来参观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2021年,关湖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乡韵之美——
“咱美丽乡村的路子走对喽”
在村里采访,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传到耳畔。
踏曲而行,记者来到了一处园林式的小广场。乡村大舞台上,几名演员翩翩起舞。旁边的一汪水塘,荷叶、栈桥、亭台、喷泉……人在桥上走,宛若画中游。
“这里的环境真美!”
“可不是嘛!知音大舞台、乐曲桥、心乐亭,这些都是我们村的特色旅游景点。”陈耀武告诉记者。
问起为何走起文旅路线,陈耀武打开了话匣子。前些年,关湖村还是个贫困村。村庄环境差,产业基础弱,村集体经济底子薄,一直困扰着关湖村的发展。怎样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村两委苦苦摸索。
契机来源于关湖村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6年,关湖村全面启动创建工作。结合村庄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特色资源等,经过多方征求意见,镇、村决定,对关湖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关湖村有着千年历史,这里曾留下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文典故。”陈耀武介绍说,依托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资源优势,村两委立足自身实际,下定决心打造‘伯牙故里·知音关湖’文旅品牌。
谋定而后动。关湖村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在保留村庄原有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开发了伯牙文化广场、知音园、伯牙堂、民俗馆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一下子,整个村庄在网络上“爆红”,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附近游客前往游玩。
而今的关湖村,“乡土”变“香土”。
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外经商的陈炯志心动不已,回到家乡大展拳脚。2018年,他在村庄的河道两岸建起近千亩的红橡(玉兰)育苗和观赏基地,又成立专业文旅公司,建设了儿童乐园、露天影院等一批文娱设施。
每天傍晚,十里八村的人聚集到这里,热闹非凡。“村子有看头、有玩头、有念头,游客的‘回头率’自然高!”谈起回乡创业,陈炯志信心满满。
而今的关湖村,“家园”成“佳园”。
来到村干部陈同凯的家,还未进门,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的绿色和彩色:家门前的小花园种满蔬菜、果树和鲜花,郁郁葱葱、姹紫嫣红。墙面张贴的“美丽庭院”铭牌,格外醒目。
迈槛进门,庭院和屋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庭院一侧辟出一个小菜园,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
“听说,全村旱厕都改成了水冲的,你家呢?”
“在这边,带你看看。”庭院另一侧就是卫生间,抽水马桶、梳妆台、淋浴间等一应俱全。“村庄变美了,家里的环境也不能差。”陈同凯说,风格各异的美丽庭院,也是关湖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今的关湖村,越变越美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扶贫旅游开发重点村”“安徽省3A级旅游村庄”……一个个金字招牌,成了关湖村响亮的品牌。
“谁不说咱家乡美!关湖村走美丽乡村的路子,走对喽!”陈耀武笑着说。
乡风之淳——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村南头的一处院落,几个村民正聚在一起议事。记者走进院子,上前一问,这是党员陈德林的家。此时,老陈和大家商议着本村一村民筹划婚礼的事。
“按照俺们村的传统,红事尽量简办或不办。”陈德林开门见山,给婚礼筹办“定了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半个多小时时间,敲定了婚宴的具体事宜。
“和他本人商议,邀请不到十桌人,一桌酒菜控制在400块以内。”陈德林说,接下来就是帮着张罗着这门婚事,让婚礼办得既俭朴又热闹。
在关湖村,60岁的陈德林有两重身份:一个是操办红白事的“大老执”,另一个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干这行30多年,陈德林在村里有着好威望。谁家有个红白事,都要请他帮忙张罗张罗。他喊来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一道,在筹备、送礼、请客、宴会各个环节集体讨论决定,引导村民的事情大家议着办。
“现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关湖村的‘标配’。”同行的陈耀武告诉记者,村“两委”创新群众自治形式,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打造文明乡风志愿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修订村民公约、自治组织章程,规范解决群众身边的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
“咱老百姓的日子富了,脑袋更要亮堂堂。”陈德林接着话说。
在关湖村的各个角落,记者都能发现“富脑袋”的元素:宣传栏里,“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等各类身边模范的图片和事迹抬眼可见。
民俗馆内,陈放着各种农耕老物件,还张贴着许多移风易俗宣传画。从婚礼“几大件”的变化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习俗的变革。
彩绘墙上,绘制着特定年代的标语和山水农田等不同主题的墙绘。百姓一张张笑脸图片,汇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风俗一变气象新。如今的关湖人,心齐气顺劲头足,共同朝着好日子奔!”陈耀武感慨地说道。
傍晚时分,记者将要离开关湖村。再次回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那首《关湖村歌》映入眼帘:
美关湖哎关湖美,关湖是我可爱的家乡。
美的是党的政策暖人心,美的是关湖一片新气象;
美的是特色种植土生金,美的是田园景色好风光。
落日余晖下,关湖村四处炊烟袅袅。在这里,记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关湖村的媚变之路。相信,这条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村干部谈发展
关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耀武:把关湖建得更有“媚力”
记者:关湖村为什么选择发展文旅产业?
陈耀武:文旅产业是朝阳产业,活力无限,前景广阔。我们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文典故和“脂粉无计染红江”等历史传说。此外,关湖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风光优美,可以说,发展文旅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集思广益和多方论证,我们深度挖掘村庄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以文旅为主题、以产业为主线、以党建为主导,致力于打造“伯牙故里·知音关湖”文旅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关湖村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持续释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记者:您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是什么?
陈耀武:我觉得关键在人才。只有解决好了人的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这些年,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搭平台、建舞台,给政策、优服务,集聚了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各类乡土人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基层治理等工作中。正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我们村才更有活力、更有人气、更加光明。今后我们将持续在培养人才、引育人才、礼遇人才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记者:请您谈谈关湖村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陈耀武:下一步,关湖村将继续赋能“文旅+”,依托千亩红橡(玉兰)育苗区、千亩油菜花种植区、万亩甜叶菊育苗基地等产业基地,融合社会资金,集聚各方力量,深挖特色文化,打造主客共享、村景合一、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努力把美丽关湖建得更有魅力。同时聚焦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深化环境整治,倡导文明新风,营造乡风文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共生共赢。
对话新农人
埇桥区群富甜叶菊专业合作社经理陈军:用奋斗书写别样“田园诗”
走出农村,外出闯荡,在城里就业,这是不少年轻人的人生选择。然而,“80后”的陈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两年后,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关湖村,接过父亲的“甜蜜事业”,经营起群富甜叶菊专业合作社,一门心思搞起了甜叶菊种植。
“不是回家单纯地去种地,而是想开辟更广阔的天地。”陈军说出当初自己回乡变身新农人的原因。深耕甜叶菊产业十余载,如今他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2009年,刚接父亲的班时,陈军对甜叶菊还了解甚少。“白天跟着父亲泡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回到家里啃书本,一门心思投入到甜叶菊的种植中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陈军慢慢摸出其中的门道。
“甜叶菊糖是一种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添加剂,目前风靡世界,产品供不应求,90%供应欧美市场。”看准甜叶菊广阔的市场前景,陈军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当地农户自愿加入甜叶菊种植。
为了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5%的价格向甜叶菊种植户统一供应甜叶菊苗,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提供农资农药,统一销售产品;同时实行分户种植管理、分户经营核算、分户示范带动。
陈军创新的这一套种植模式,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从起初的几百亩,发展到规模种植7000多亩,合作社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大,推动当地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甜叶菊种植基地。入社成员也由原来的45户发展到近400户。
“只有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场寻出路,合作社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群众发展的意愿才能更强。”谈到甜叶菊产业的发展方向,陈军有着自己的想法。
这些年,他跑遍大江南北,全力拓市场、扩规模,寻合作,为自己的“甜蜜事业”一路奔波。合作社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扩大种植规模达5万多亩;同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甜叶菊产业向机械化育苗、种质选育、复配糖精深加工、衍生产品开发等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注册自己的商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十多个国家……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甜叶菊规模种植、育苗、种质研发、技术服务、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陈军本人也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宿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成功并非只在远方,家乡也有诗和梦想。”陈军说,农村这个舞台,大有可为更大有作为,“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农人’和我一道深耕乡村沃土,用奋斗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别样‘田园诗’。”
策划:刘 丽 王志新 尹传忠
文字:谢文东 马 竞
摄影:苏 洋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